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创造过程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所谓“创造”是指运用更新的方法,采用更新的构思,得出更新的结论或成果。要判断一个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主要看其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新颖的、独特的。那么看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呢?即看他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试题所给的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涉及的过程、情境或方法是否是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深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方法探究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现代社会离不开创造,当然离不开就有创造思维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社会栋梁,还需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来培养,当然课堂不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唯一途径,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中小学生的大量之间在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的渗透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智商、情商等同时得到发展,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落到实处,抓到语文教师的手上。
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仍然源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始终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更多的是题海战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培养学生创造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教学工作的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要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活动。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上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呢?笔者的体会主要有两点,一是归类探究法;二是思维求异法。
所谓归类探究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结论追根溯源,从而探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即创造过程,达到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目的的一种方法。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资料和信息,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指明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其实,知识、理论、科学论断和科研成果等都是有规可循的。例如,识字教学时,如果单单就字认字,只讲怎样写、怎样读,那样就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教学效果也就不够理想。如,学生往往对“休”与“體”、“样”与“祥”、“戌”与“戌”等形近字区分不开,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构字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休”、“样”、“戌”的构字方法,就不会混淆了。“休”、“样”、“戍”都是会意字,“休”是人(“亻”)劳累之后,靠在树干(“木”)上歇息的意思;把一只“羊”拴在树干(“木”)上就成了“样”;“成”则是士兵(“人”)手握兵器(“戈”)在防守的意思。再例如,词语解释也是有规可循的,像“尔虞我诈、追根溯源、赏心悦目”等,若弄清楚了这些词语都是并列词组,就不难理解其意了。“虞”与“诈”、“追”与“溯”、“赏”与“悦”都是近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思就可以推知另一个词的意思。“诈”是欺骗的意思,就可推知“虞”也是欺骗的意思;同样,“追”这里是追究之意,即可知“溯”之意亦同;“悦”、“赏”都有高兴之意。这些就是规律,教师把这些规律教给学生,启迪学生在遇到同类情况以后自己去寻根,自己去品味,自己去归纳。无疑,这个过程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创造训练过程。
所谓思维求异法,是指引导学生在解题或答问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分析去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拓展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或设置练习时,尽量避免单一性,把看似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突出综合性,教给思维方法,把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移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多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不要雷同,对学生回答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启发再思考。这是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让课堂教学成为创造过程,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创新灵感建立在领悟能力之上,领悟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厚实的基础,即广博而新型的知识,全面而合理的结构,基本而熟练的技能,丰富而更新的经验等。对于中小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关于教材上的那些概念、原理、法则、定律等,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学生都要加以理解,但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去领悟、去创造、去总结,从而使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讲也可以说是学生对知识的创造过程。
综上所述,创造过程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及领悟能力,而这一过程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是创造过程得以实施的主要阵地。“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黎振忠.谈谈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08):45
[2]梁勇.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尝试[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04):12
[3]王兴.历史课堂教学政治化问题的优化探究[J].科教新报, 2018(06):46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权家湾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 748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