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资助视域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在精准资助政策下,全国各省份也相继开展了各项资助育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虽然这些政策体系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困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精准资助视域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036-02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当前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决胜阶段,而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确保不让任何一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资助政策下,全国各省份也相继开展了各项资助育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虽然这些政策体系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困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育人精准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认定标准
  资助工作中的认定环节直接决定着高校精准资助的效果。目前高校中关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虽然以上认定环节资助了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享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一方面,由于家庭因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比较内向、自卑,羞于将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展示给他人,因此放弃贫困认定的申请,从而无法获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另一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不需要通过贫困认定就可获得国家助学金,虽然绝大多数建档立卡户家庭经济困难,但仍有个别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并非真正困难,但却占用国家资源,享受着国家助学金。
  2.资助育人工作各部门参与度不够
  资助育人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项涉及学校诸多部门的工作,需要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中资助工作仅仅落在了辅导员、学生资助中心,以及财务处工作人员的身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顺利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3.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助学金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于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用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燃眉之急,顺利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应当怀有感恩之心,感恩国家,热爱学校,最后能够回报社会。然而,部分学生没有感恩意识,缺乏感恩之心,认为助学金就是自己应得的,以“等”“靠”“要”的心态来申请助学金。同时,高校存在部分学生“不争奖学金争助学金”,原因就在于奖学金需要通过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评定,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而助学金没有成绩要求,仅仅通过申请认定就可获得。
  4.资助育人工作仅停留在“资助”层面
  目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基本已经能够覆盖,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育人方面还有待加强。“资助”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资助”是基础,“育人”是目的。然而,目前對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不够全面,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忽略了这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比较自卑、内向、悲观,不愿意去尝试,从小缺少人文关怀,进入大学后容易与同学格格不入,而大学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之间难免存在攀比等,这些都容易引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表现力上相对较弱,而目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不足,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将来就业时由于无法很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而错失就业机会,造成就业困难。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1.构建资助育人系统性的认定标准,做到精准识别
  为了确保能够做到精准资助,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高校应当构建资助育人系统性的认定标准,从学生前期申请认定到后期助学金的发放,学校应及时了解并反馈学生的信息。
  一方面,应当积极宣传国家资助育人的相关政策,可以通过学校或学院微博、微信公众号、班会、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了解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
  另一方面,在认定前期,辅导员可以通过查询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日常消费水平,以及通过与班委交谈来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同时应重点关注较为内向的学生,了解这部分学生的个人情况,在学生申请认定时,可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认定。
  2.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资助育人工作涉及学校的诸多部门,应当坚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应当做到除辅导员和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以外,积极动员学生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加入育人工作,积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带来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发展中心等也应当加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注重后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引导。
  3.加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应当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一方面,学校可以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可组织各项感恩教育活动,如举办主题征文活动、树立典型,通过朋辈效应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校或学院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宣传。
  4.创新资助工作方式,重视资助育人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年级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构建个性化资助平台。对于大一新生,应当及时了解并关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二年级学生,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当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学校和学院的社团、学生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大三年级学生的帮扶,应当在前期资助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动员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和实践工作,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对于大四毕业生,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和招聘途径,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语
  高校要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到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去,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能够真正做到感恩国家,热爱学校,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 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9):22-25.
  [3] 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5):152-155.
  [4] 罗冬丽.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1):94-95.
  [5] 张慢,李维军.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优化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5):123-125.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5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