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的教育和素质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力量是否壮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与未来社会的人口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到实处,不仅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之符合新时代对于青少年各方面的需求。立足于创新青少年教育的需求,培养并树立青少年的现代法治观念与核心素养,为未来社会开展输送高品质人才。
关键词:青少年 教育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53-02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的理论导向。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培养学生素养的实践中,使之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面对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青少年人应当具备辨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抵制不良文化诱导能力,这需要教育者发挥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必要性
(一)互通融合下保持纯真本色
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思想在交流中碰撞。青少年在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且并不稳定。构筑青少年的精神防线,不能靠“堵”,单纯的封闭可能适得其反,猎奇的心理也许会造成更加激烈的反弹,想要“通”,内心必须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支撑,并有实事求是的甄别态度。
(二)新时代需要人才,更忠于人品
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器和写作机器,培养人才也不等同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新时代的建设者需要德才兼备、德艺兼修。只有一个懂得奉献和爱的团体,才能汇聚建设社会的磅礴力量。
(三)未成年犯罪低龄化呼唤法制教育
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上有缺失,是教育的缺失,青少年触犯法律的底线,则是秩序的缺失。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校园教育等多重影响,这其中也包括负面影响,甚至使得青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关键影响
(一)社会环境
教育环体,也称教学环境,是指对教育活动,以及对象的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现代版的“方仲永”魏永康因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曾经的天才少年被迫放弃了硕博连读的高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能力之间的衔接性,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这也是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责任担当
正如《大学》之中所述,“德为本,才为末”,与建设社会的才能相比,捍卫社会安全的道德底线是学生必须具备且应长期坚持的。一个对国家认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担当意识的人,符合新时代对于青少年培养的诉求。
(三)实践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需要“软硬兼施”。“软”指的是教育软实力,是教育者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施教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本身就应该不断学习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硬”是指教育平台和基础设施,一个随处可见德育、法制标语的校园,在校风校纪的遵守上较之其他学校而言有了硬件上的优势,学校重视,学生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德育教育
学应有一技傍身,而生凭一心立世。这“一心”是指一颗健康、积极、向上、温暖的心,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是价值观趋向稳定发展的时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有阳光的心态,还能够善待自己,学会温和地与他人相处;才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也应将德育作为基石。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1.普及法制教育是树立观念之本
流于形式的法制课程并不能解决犯罪率激增这一燃眉之急,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法制课程往往通过简单的宣读和讲座进行,然而,这种形式青少年的接受度较低,学习效率也不高。增加形式多样的普法课程是重中之重。在笔者的普法实践中,案例教学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情景营造氛围,使青少年听众有强烈的代入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严守法律底线的重要性。
2.营造良好的守法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多数未成年犯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极大,生活中缺乏关爱和受到社会不良人员的诱导,导致未成年人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培育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守法的重要性,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法制教育形式
应该使学生真正了解法律的庄严,真正懂得触犯法律底线的后果,真正去感受守法的重要性。在法制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学习知法懂法守法的课程,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实地感知,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培育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1.育人以师德为本,授业以传道为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名以身作则的老师,本身就可以用其言行去影响学生的所为。《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之所以为授业和解惑之首,足见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之前,首先要教育学生为人立身之道。随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很多犯罪行为多因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将德育教育摆在關键位置。
2.树人以树心为本,教育以德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承载文化与文明传承重任的我们,在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将“树心”作为重中之重。所谓“树心”,是培养青少年的内在涵养,对于能够影响其行为的思想进行内化完善;并通过积极的外界干预,让学生内心住进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道德的灵魂。 3.办学以立身为本,立世以担当为先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教育模式和培养人才的路径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立身处世,立身是本源。目前就业压力的逐年提升,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对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素质拓展活动。
(三)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构建开放包容、发展创新、健康多元的大学校园文化
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并非盲目排外、故步自封;反之,对于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抱有海纳百川的态度进行学习,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开放中包容,在发展中创新,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创新教育模式,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模拟法庭、法律热点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各地推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各地总结经验并注重分享,校园普法教育蔚然成风,学生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调动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施教者,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搭建一个青少年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设置教育、教学、知识分享、感悟正能量等模块,开放交流论坛,畅通同龄人的沟通渠道,并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整理青少年对于具体问题的困扰和看法,有的放矢地制定教育方式方法。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在原有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应该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少年的学习特点,用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爱国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日前,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讲习所”,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理念观念等内容向基层普及,这样的做法不仅形式新颖且参与度极高,真正做到讲习结合、知行统一。
四、结语
青少年是掌握未来航行方向的舵手,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为青少年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之重器,唯以德兴。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应选择有道德、有理想的青年人为推动民族复兴贡献其应有之力。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6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