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散文翻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散文的汉英翻译研究可以为其翻译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将主位推进模式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分析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及其两个英文译本的主位推进模式,研究散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在其翻译语篇中的保持情况。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翻译 散文 主位同一型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087-02
  散文在中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义,对散文的汉英翻译研究可以为其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采用象征的手法,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中力求上进的精神。主位推进模式作为语篇生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译者翻译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本文以主位推进模式为参考依据,研究茅盾的《白杨礼赞》的两个英译本与原文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保持的问题 。
  一、主位、述位与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Theme)及述位(Rheme)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提出的,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完善。一般来说,整个句子传递信息的起点为主位,通常传递已知信息;围绕主位所描述的内容为述位,通常传递新信息。
  所有单独的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其主位与述位是孤立的。而在语篇当中,句子和句子间的主位和主位、主位和述位、述位和述位间会产生某类联系及变化,这类联系及变化就是主位推进。各个句子的主位推进可以使语篇逐步扩展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一个整体。[1]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于主位推进模式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几种为:主位一致型(主位是相同的,述位是不同的);述位一致型(主位是不同的,述位是相同的);延续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者述位的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成为后一句的述位)。[1]
  二、《白杨礼赞》及其英文译本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
  翻《白杨礼赞》开篇即点题,接着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和它的精神气质,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主位一致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在本文中使用频繁。通过运用这种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中重复同一主位,可以加强感情,使文章整齐匀称。基于此,本文提出“翻译散文时,当原文风格比较明显时,英语译文将会在大程度上保留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假设,以茅盾的《白杨礼赞》和其两个英译版本(译文1为张培基译,译文2为张梦井,杜耀文译)作为语料,并且以主位推进模式作为原文及译文的理论基础完成对提出的假设的证实。
  例1:
  原文:
  那(T1)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R1)。它的干呢(T2),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R2);它所有的桠枝呢(T3),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R3);它的宽大的叶子(T4)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R4);它的皮(T5),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R5)。这(T6)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R6)![2]
  按照先后顺序将原文各句的主位排列起来,可以得到:
  T1:那(白杨树)
  T2:它的干呢
  T3:它所有的桠枝呢
  T4:它的宽大的叶子
  T5:它的皮
  T6:这(白杨树)
  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如下:
  T1-R1
  T2(=T1)-R2
  T3(=T1)-R3
  T4(=T1)-R4
  T5(=T1)-R5
  T6(=T1)-R6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对白杨树的外观描述中,作者通过高昂的笔调,从白杨树的整体外观再到细节上的描写,连用几个“它的”,将白杨树傲然挺立、坚忍不拔的形象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此段的所有小句都以“白杨树”为主位,完全采用了主位一致型的主位推进模式,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主位一致型在其翻译语篇中的重现情况,翻译语篇是否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整体效果。
  译文1:
  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T1),white poplars aim high(R1).Their trunks(T2) are usually over ten feet tall and,as if wrought by human effort,utterly bare of branches below ten feet(R2).Their twigs(T3),also like things artificially shaped,all reach out towards the sky and grow close together in a cluster without any sideway growth(R3).Their leaves(T4) are broad and point upwards with very few slanting sideways,much less upside down(R4).Their glossy barks(T5) are a faint light green with hazy silver spots(R5).They(T6) stand erect and unbending in face of North China's violent wind and snow(R6).[2]
  按照先后順序将译文1各句的主位排列起来,可以得到:   T1: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
  T2:Their trunks
  T3:Their twigs
  T4:Their leaves
  T5:Their glossy barks
  T6:They
  译文1的主位推进模式如下:
  T1-R1
  T2(=R1)-R2
  T3(=T2)-R3
  T4(=T2)-R4
  T5(=T2)-R5
  T6(=T2)-R6
  译文1中,译者没有完全保留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用到1次延续型,其他部分都采用的主位一致型,这是因为作者在对本段第一句进行翻译时,对主位述位的位置做了调整,将原文的“白杨树”由主位位置调整到了译文中的述位位置。而之后围绕“白杨树”进行描写,依然采用的主位一致型,可以说译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译文2:
  It(T1)’s a kind of going-all-out tree,with a straight trunk and straight branches(R1).Its trunk(T2) is usually more than ten feet high,within which no branches can be seen as if it were man-made(R2).And all the other branches(T3) are growing straight upward and close together as if they were meant to be in bundles without any transverse branches(R3).Its broad leaves(T4) also grow straight upwards with only a few that lean this way or that,to say nothing of the hanging ones(R4).Its bark(T5) is smooth with faint silvery circles,manifesting a light green colour(R5).This(T6) is a stubborn tree(R6) and it(T7) stands straight against the force of the wind and snow from the north(R7)![3]
  按照先后順序将译文2各句的主位排列起来,可以得到:
  T1:It(white poplar tree)
  T2:Its trunk
  T3:And all the other branches
  T4:Its broad leaves
  T5:Its bark
  T6:This
  T7:it
  译文2的主位推进模式如下:
  T1-R1
  T2(=T1)-R2
  T3(=T1)-R3
  T4(=T1)-R4
  T5(=T1)-R5
  T6(=T1)-R6
  T7(=T1)-R7
  译文2中,译者完全采用了主位一致型的主位推进模式,因此,完全保留了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够得到提出的假设“翻译散文时,当原文风格比较明显时,英语译文将会在大程度上保留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成立的这样的结论。虽然这样,译者在翻译文章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保留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而是要注意语篇的整体性,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另外,本文的发现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而译者在何时会重建原文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同样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张梦井,杜耀文.中国名家散文精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7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