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在现代展陈空间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物馆是表达和展示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对世界理解的特殊空间。当代社会日趋多元化,文化价值多样,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呼唤每一个博物館都能够拥有充分表达其核心价值的展览。而展览的呈现离不开展陈空间的建构与营造,在这一点上,传统与现代有着非常广阔的对话空间。
  关键词:造园;展陈空间
  1 中国近代以前的展览陈列
  展览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直接产物,但在中国古代,也有现代博物馆的滥觞。《周礼》中说,“周代春官之职,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史记·孔子世家》则记载,孔子“故所居堂弟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但是,这一时期的收藏更多的并不带有展示的功能。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开始出现园林,从“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开始,园林的雏形开始逐渐展现,直到唐宋文人园林兴起,明清园林皇家气派达到鼎盛,历经三千余年,园林这种山水建筑的独特形式已经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从古时私家藏品的收藏到展示,一室之内独乐的展陈空间与面向公众的展示场所势必要相向而行。中国近代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院由张謇创办,在张謇年谱中记载:“十一月,因公共植物园营博物苑。”当时博物苑占地35亩(约23333平方米),其内广植花木、饲养鸟兽,园林设施景观遍布其中,园苑合一,开风气之先。应该说,早在这一时期,园林式的博物馆理念就已经蕴含其中。
  2 现代展陈空间的艺术化呈现
  从传统的庙宇建筑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为人所熟知的苏州博物馆对山水园林的理解与设计,诸多博物馆运用民居中的天井来增加自然采光,包括众多现代性的艺术馆在空间的设计上充分利用水幕及盆栽等置物方式来丰富其空间营造和视觉效果。这些无疑都是试图将园林与展览相互结合,让展览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时容纳园林,成为展品置身其中的自然背景。
  现代的建筑空间结构更加丰富多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传统的展陈布局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大厅式等几种,空间结构呈现线性化、平面化的特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展陈空间的呈现越来越多元,观众对展示手段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而今天的展览更加网络化、多维化,观众不再满足于将展品放置于展柜中的传统静态展示。为了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体验,强调观者的情感体验,增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交流沟通的可能性,诸多新媒体新技术被运用到展示中来,成为展览现代化的标志,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多地利用新技术所导致的对空间的理解不足,反而没有充分利用空间特质来将展览加以呈现。
  3 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对空间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妙著称。一方面,园林希望可以通过叠山理水不断接近自然;另一方面,这种自然性的获得又需要人为的参与。所以,中国传统园林从一开始就兼具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可塑性。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道:(中国古典园林)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张家骥先生在其《中国造园论》一书中讲道:中国艺术,包括建筑和造园艺术对空间的流动性和时空的无限性、永恒性的追求,积千百年来的创作实践,早已积累有非常丰富的成熟的经验。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营造的常用方法都与中国山水画有深层的联系,造园讲求“步移景异”。当人身处园林空间,景色随游人的位置移动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走一步都能变幻不同的景色,把游人的视线从一个画面带进另一个画面,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所希望表现的“可居”“可行”“可游”“可望”的空间境界相得益彰。同样,在顺应自然上,中国传统园林的处理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园林的建筑群尊重自然的走势,依形就势,因地制宜。每一个单体建筑都可独立成景,而建筑看似分散地、自由地散布在园林内,景与景相互统一、相互呼应,极大地丰富了园内空间的构成。
  4 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与现代展陈空间的结合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以“框景”“借景”“障景”最为常见,由此出发,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展陈空间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三方面相结合。首先,展陈游览的路径设计。在展厅内通过设置门、廊、桥、洞等园林建筑,进行路径营造,注重空间层次和递进变化,将观众的游览路线融入传统游园的路线设计中,力图在室内的有限空间内营造多变的游览路径,用传统的造园手法取代现代展陈中的硬折角游线。其次,可以通过门洞、花窗或树枝合抱一处形成框景,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可以无意识地进行停留,而驻足之处正是策展人所设置的重点展区或展品。同时,框景也可以达到让展览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见与交融。传统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等都是一个个的散点,但可以有序地排列串联在一起,展览中的每一件孤立的展品同样可以借鉴传统的、多层次的空间的构图,甚至不仅仅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在保证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高低起伏错落的空间布置。再次,无论是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中,还是山水空间的处理上,虚实相间的手法尤为重要。这是一种没有明显界限的模糊处理方式,植物、山水互为虚实,园林之外自然中的真山水与院墙内的假山水互为主客、互为虚实,以园内有限的空间借自然的无限之景,形成一种富有韵律的空间秩序。而这在现代的展陈空间中可以加以借鉴,突破室内外空间的限制,突破展厅内外的空间限制,为展览在展厅内的呈现提供更多的背景环境。越来越多的展览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作为展览的重要场景或本体(图1、图2)。
  在现代展陈理论的发展下,富有地域文化性的设计语言开始被屡屡提及。中国传统造园讲求意境,游园有动有静,而动静之别在于游览路线的设置,这与展览有意识地设计观众停留的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是展览发展初期那种长长的展线,玻璃展柜一眼望不到头,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实践中营造“静观”的方式别具匠心,通过“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等传统造园的手法,达到时空的连续与流动,在展览中适当设置可供观众驻足的展项,使平淡的展线变得富有节奏和韵律。一般的展厅很难做到堪比园林的空间范围,所以很难做到“动观”,这更适合具备较长游线的园林。因此,就更需要用到园林中对空间的分隔设计。同样的空间,分隔得当,则会显得广阔而富有变化,以有限之空间变幻无尽之意境。
  从早期将植物山水作为博物馆展览的大环境,到如今尝试将造园理念融入室内展陈空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让展览陈列中的文物可以悠游于充满诗意的山水之间。展览在博物馆中,博物馆在山水中,这无疑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曹玉星,陈蕾.生态博物苑的景观创意规划设计——以南通博物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博物馆研究,2009(2).
  [2]单军,卢向东,王鑫,等.山水之间——钟祥市博物馆暨明代帝王文化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2(11).
  [3]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6]蒋建宇.展陈空间设计的“因借”手法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7]庞启玲.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与西方“流动空间”的对比研究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0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