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丽明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在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后,它所肩负的社会教育职责更为明显。这几年,随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众开始关注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发挥。文章主要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之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不断改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改善建议
  1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论述
  1.1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以培养人为目标,和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关联。教育分为狭义以及广义两个层面,狭义教育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广义教育则是指能够提高人的技能以及知识的所有活动,社会上所有文化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包含在内。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面向全社会展開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教育,这种教育机构与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区别。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际上已经认可了博物馆具备收藏、教育、研究的功能,并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仅次于研究功能,是博物馆的第二大功能。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三大功能的顺序再一次进行了调整,将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从中不难看出社会教育已经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而且这也获得了国际博物馆学界的一致认可。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含义是:博物馆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发挥其在教育资源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为社会各个群体的人们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尽可能吸引更多所处阶层不同、社区不同、地区不同的群众,并且为特殊群体、一般社区以及团体提供支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我国学术界针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学者李济在分析之后提出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场所,并认为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博物馆的所有活动都应当和教育联系起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对具有历史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资源展开梳理,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具有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的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传播功能。详细来讲,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要求其在学校教育之外,有针对性地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将实物当作依托,通过专业讲解员的介绍以及物品的陈列展览,让受众调动触觉、视觉以及听觉,从而对文物建立起系统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1.2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点
  1.2.1 多样性
  立足于博物馆的角度进行分析,博物馆在展开教育活动时往往会包含诸多领域的内容,甚至能够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在内。就类别上进行分析,我国博物馆类型繁多,比如科技类博物馆、军事类博物馆、民俗类博物馆以及自然类博物馆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展馆。正是因为博物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才能够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以及爱好,也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良好基础。
  1.2.2 直接性
  一般来讲,博物馆都是通过文物或者标本这些载体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物自身具备直观性以及真实性的特征,因此公众的各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更容易感染公众。博物馆将实物作为主要载体,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能够引导公众展开思考,对于观赏到的文物展开探索性研究,从而让其对文物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有直接性的特征。
  1.2.3 公共性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当下,伴随着社会教育向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深入发展,博物馆在展开社会教育时,需要能够深入分析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科学高效的社会教育计划。以公共性特征为引导,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功能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除了可以为小范围内的群体提供社会教育服务之外,还能够给全体社会公众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博物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使其在确保全体公众享有平等的文化权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2 博物馆在执行社会教育功能时面临的问题
  2.1 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欠缺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将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需要有形式各样的社会活动作为依托,这和博物馆在平常所展开的自然科技探索、抗战历史以及优秀传统故事的传播活动具有紧密联系。博物馆作为科技、历史、自然、人文的知识宝库,肩负着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但是对博物馆教育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博物馆对自身职责认知比较模糊,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博物馆需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意识到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坚持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原则,实现教育目的。
  2.2 博物馆和学校教育联系不够紧密
  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和学校之间并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学校教育大部分都局限在课堂上,博物馆在晚上闭馆之后也没有组织其他教育活动。但是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会在晚上安排教育活动,如播放爱国主题的电影录像、开展教育研讨会等,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此外,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很重视对外合作,如馆校合作、馆馆合作等。这几年,我国博物馆也开始意识到对外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展开了馆校合作,但是二者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通常以博物馆为主导方组织教育活动,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馆校合作发挥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2.3 博物馆对于受众人群了解不够充分
  实践研究表明,受教育对象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直接反映着教育成效的高低。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博物馆需要对受众人群的精神诉求、文化需求以及综合素质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确保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现阶段,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陈列展览的格局、讲解员的介绍都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可是参观人员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所处年龄段并不统一,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博物馆在坚持自身专业性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素养状况、年龄状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价值。   3 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
  3.1 强化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发挥自身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对象就是观众,分析观众的实际需求,重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重视社会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我国博物馆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当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进行改善,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育。在新时代下,博物馆传播知识已经不再是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单方向的传播,而是双方一同交流,共同影响。为了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需要在陈列展覽设计上进行创新,和观众之间展开双向互动。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博物馆也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资源,让受众看到更加鲜活的历史文物。
  3.2 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新趋势,加强馆校合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参观讲解、陈列展览这种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较弱,博物馆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降低。所以,博物馆需要探索符合时代的发展之路,探索社会教育新模式,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场馆,走进学生,贴近受众,强化馆校共建工作。这几年,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博物馆作为校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和学校课堂教育活动具有密切联系。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把博物馆社会教育归入到国家教育体系内,引导教育部制定馆校合作方案。第二,博物馆可以凭借丰富的藏书资源,定期组织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前来参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相应的教育服务计划,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如抗战胜利纪念日、反法西斯纪念日、国庆节等,组织特定的教育普及活动,发挥教育作用。第三,也可以将博物馆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到博物馆充当志愿者,在博物馆里展开实践调查,提升大学生实践学习水平,发挥教育培养作用。
  3.3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尊重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本地居民是博物馆的主要针对受众,本地域居民也是博物馆的常客,故博物馆也应当是本地区居民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会存在差别,博物馆想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就需要对富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博物馆不仅承担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的责任,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博物馆需要重视本地文化的彰显,拉近和本地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要让外地观众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另外,博物馆也需要重视受众的年龄特征、受教育状况,生活背景不同的受众社会教育需求也会存在一定差别,博物馆应当根据不同的受众制订不同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讲解模式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讲解模式就是讲解员自己讲解文物,观众自己观看文物,讲解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较少,教育目的更是难以达到。所以,博物馆需要创新自身的讲解模式,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文化素养等特征,针对不同的观众,选择不同的讲解模式,使讲解员的讲解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激发观众的联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通过上文论述能够发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备直接性、多样性以及公共性的特征,为了能够让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就需要博物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合作,深入开展馆校合作,重视富有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分析不同年龄段、文化素养以及生活背景的受众的实际社会教育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改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促使博物馆更好承担社会教育职责,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提升公民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云虎,鄢志武,尼玛,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探讨——以西藏博物馆为例[J].西藏科技,2018(11):13-17.
  [2]徐媛.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132-133.
  [3]牛伟.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李玮.关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探讨[J].科技风,2018(9):180+182.
  【作者简介】王丽明(1987—),女,福建南安人,现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科研管理部文博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