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产动漫IP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改编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大众审美的需求和品位在不断提升,针对影视动漫行业而言,如何“老酒新装”,把故事内容讲好、把IP角色设计好,如何在跨界文化输出中体现出当代性的审美和趣味,成为最重要的研究主题。文章力求从外在化艺术、形式内容、文化背景、审美驱动等方面进行思考阐述,并结合近几年热度比较高的国产影视动漫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IP 国产动漫 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黎族民间故事与动画电影的融合研究”(课题编号:HNSK(2X)18-113)阶段性成果。
  近几年,國产动画电影日渐活跃,质量不断提升,动画电影从人物设计、制作水平、完整度等方面,都有了飞速的提升。很多时代背景下陈旧的题材被动漫IP改头换面后焕发了新的生机。好的作品不断涌现,有经典的西游题材《大圣归来》,有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再演绎《白蛇:缘起》,有《封神演义》的重塑《哪吒之魔童降世》。但是在好的影视作品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不成功的作品,如《西游伏妖篇》《悟空传》《封神传奇》,这些作品表现了相同的题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无论技术和演员都是花费昂贵,但是票房却惨败,草草收尾。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多数是背弃了影视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点:讲好故事和角色的塑造。好的剧本、好的角色才是观众需要的,这些作品往往是把特效放在了先决条件上,是技术反噬作品的反面案例。
  外在化艺术的创新
  所谓外在化艺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就是影视外化后的设计,包括角色的形象、服饰、场景等,这是整个影视的基调,同时也是定义影视表达风格的基石,即观众的第一印象。众所周知,动画业界龙头的迪士尼、梦工厂等对于角色外化的设计是非常成熟的,其有一套标准的商业模式,原画师对于角色内在的挖掘,巧妙地转化为角色设计上的戏剧性、视觉上的冲突,鲜明的对比、夸张的比例都成为符号化的模式。观众通过观察角色的外形设计,就能清晰了解角色的性格,这也曾经成为成功影视的标志性模式。但随着新媒体时代下信息量的几何增长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眼界的开拓,套路化的模式设计对于如今的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国内各大动漫公司近几年也在寻求变化和突破。所以,近些年我们看到很多逆向化思维的作品大受好评,从早些年的《怪物史莱克》系列脱离了传统剧本公主与王子,突破了角色必须是美女帅哥的限制,这是从故事到角色颠覆的革新与突破;到后来的《超级大坏蛋》又用“反面角色”为主角来推进故事,模糊了正反对立的传统边界;再到后来的《疯狂动物城》以动物拟人化为核心,以兔子、狐狸为主角,创造了一个动物的乌托邦社会,但结尾又营造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结局,让人产生反思。这些创新是脱离了脸谱化的成功案例。中国传统故事的角色创新却显得更为艰难,首先,观众是有审美局限性的,可以说中国观众的审美门槛更高。他们对于民族化的审美是非常传统的。观众对于熟悉的角色有潜意识的亲和,相当于电影中熟悉的明星对于大众的导向作用;其次,很多观众对于传统动画角色IP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经典熟悉的角色形象往往是持保守态度,这也和传统思想的审美意识有关。对于角色的创新和突破往往会呈现两级的态度,所以想在传统经典形象中创造一个令人信服且有亮点的角色是很有难度的,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找到平衡艺术与商业的方法,需要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相信之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201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房,在中国影视排名达到了历史第二,这也直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很多人之所以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时并不抱多大期望。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对于新设计的哪吒形象无法接受。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传奇》堪称中国动画经典,影片对“80后”“90后”观众的印象太深了,其中哪吒的形象,既能看到如工笔画一样流畅的设计,又能看到传统的审美意识,杏仁眼、小嘴巴,配色也如工艺画一样绚丽多彩。观众脑海中对哪吒根深蒂固的印象是“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着风火轮,手拿乾坤圈”。《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设计可谓是对传统角色的颠覆。整个角色形象是哥特烟熏妆风格,浓重的黑眼圈,一脸邪魅的笑容,豁牙露齿,嘴里像小混混一样叼着东西,走路吊儿郎当,完全是一副街头混混的模样,这样的形象设计无疑让传统的受众群体产生极大的视觉反差。但影片的画风恰恰是在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一方面,与觉醒后变样的哪吒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出对比热血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观众走进了哪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随着他的遭遇渐渐对他心生怜悯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种玩世不恭的形态恰恰是他为自己打造的防护墙。这也为整个影片加入了层次和深度。
  形式内容的创新
  首先,内容才是影视作品的主导,剧本是撑起整个作品的关键,没有内容,故事就没有冲突,这个冲突无论是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都是需要去体现的。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是内部冲突,故事的起伏和转折是外部冲突,这两个冲突盘根错节、相互交织,才能让观众接受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观,并能带动观众一起去推进故事的发展。这就是故事的层次,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用故事吸引观众。很多影视一味追求画面,追求特效,一言不合就打架、爆炸、玄幻、魔法,特效在如今作为技术支撑固然重要,但是观众需要的是用技术去讲故事,一味地追求特效,结果一定是空洞的;改编非乱编,戏说非胡说,内容中的讲故事是作为影视作品的外部冲突,外部冲突才是带动整部作品和观众互动的关键点。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剧本上没有脱离《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和剧本框架,而是在一些重要的剧情叙事点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的改编。哪吒人物本身又具有叛逆性格,这是整个人物的内部冲突,这个内部冲突很有时代精神。电影本质是探讨“人定胜天”的主题,成佛成魔取决于一念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这种主题其实在之前的《悟空传》等作品中都有过探讨,但与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同,哪吒“成魔”更多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周遭环境造成的,怪不得他自己。在电影中我们会看到一群很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他们听风就是雨,完全活在盲从与麻痹当中,尤其是那个举着拐杖分不清方向的老人,更是其中不明是非的代表。而陈塘关百姓很像我们现实中身边的人,面对事情,大多只会一边倒地舆论谴责,不去分辨事情背后的真相。从这个角度,《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有几分讽刺的意味,如果没有这群百姓的恶意,也许哪吒在第一次出府的时候就会获得快乐,自然也就不会变成后面的“混世魔王”。唯一对他好的就是被他救下的小孩,有时候成年人活得可能还真没有孩子通透。从这种角度来讲,影片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含义,脱离了枯燥的说教和二次元对立。影片加入了很多模糊的形象,这些模糊的形象是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挖掘的,时代不同感受自然不同,这符合如今社会的复杂性,也是动画真正从低龄化走向成人化的必经之路。电影中每个角色都能够成立信服,尤其是对围绕哪吒的觉醒、亲情、友情,都进行了合理且动人的铺垫,可以说这三条线每一条单独拎出来想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观众已经对故事耳熟能详的情况下,最终影片呈现的效果让观众又感动又欣慰。
  当然,优秀的剧本中也有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作品的设定中,操着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和肥猪是朋友,哪吒与龙王三太子竟也是好朋友,打开宝莲的方法需要指纹解锁,这些内容对于了解传统故事的观众可以说是创新和改编,但是对于以孩子为观众基础的影视动画,难免会有文化误导,让孩子们接受了现有的设定就会形成固有的思维导向,导致出现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毕竟有些传统文化和故事是非常严谨的,在严谨中进行改编和创新才是正确的教育导向,一味地追求“新奇艺”只会对孩子造成误导。
  影视动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流消费娱乐项目,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是始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只有在传统动漫的IP中汲取灵感,深入挖掘传统角色,才能够让角色在时代背景下走得更远,实现中国动画的传承。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包朝鲁孟:《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动画剧本的创作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2.高 原:《嬗变与创新—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网络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研究》,《美术大观》,2019(10)。
  3.范 炀:《竺慧捷.媒介融合背景下动画产业价值链的延展》,《电影评介》,2017(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6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