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近十二年央视春晚节目单看语言特征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办以来,走过近40个年头。以近十二年来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其语言特征。得出语言特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词性上,谓词性节目名称比重日渐增加;句类上,除肯定陈述句外,其他形式句类开始出现。这些变化受央视春晚的举办方题材选择、受众接受心理等因素影响,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央视春晚 语言特征 社会与语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94-02
  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追溯到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这是荟萃了当时文艺界前辈的紀录片。1983年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办,在除夕夜直播,成为连续性的仪式活动。2014年,春晚被定位为国家项目,其依靠中央媒介和广泛影响力,已成为中国人民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所涉领域广泛,如符号学、叙事学、题材、服饰、广告等领域,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相对而言,语言领域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主要有:语言类节目中“家”的建构研究(杨泓晓2018)、央视春晚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分析研究(赵琳琳2018)、从语言变异看当代社会心理的特征(庞铮2014),还有具体节目的语言分析。这些研究,或从语言类节目内容入手,探求某个语言现象的内涵;或从语言类节目的语言使用,分析修辞和语用;或从春晚节目看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及特点。
  春晚作为国家仪式性的重要节目,具有特定的意涵,它要求最强大的文艺阵容,对小家到社会到国家各个层面都有所兼顾。春晚节目单反映了盛会的时间顺序和内容安排,包括了举办单位、时间、地点、主持人、节目形式、节目名称、节目表演者、等等,包含着丰富的节目信息。节目名称在表达节日祝福、新年愿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春晚的国家性定位必然要求节目名单正规正式,节目单自身属性要求节目名称涵盖精华,又要给观众留有想象期待空间。我们以春晚节目单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节目名称语言特征变化。
  二、语言特征分析
  研究节目单是研究春晚变化的一种途径。将2008(鼠年)到2019(猪年)这十二年的节目单做一个整理,节目名称是节目单的核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春晚变化,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部分。考虑到每年节目数量不一,有的节目里包含2—6个分节目,我们统一以总名称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的语言特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大的变化:
  1.词性上呈现出谓词性节目名称比重增加的趋势
  我们将节目名称中有动词、形容词,且句法结构充当谓语,功能与谓语相当的节目名称称为谓词性节目名称。除2012年末节目为《天下一家》,其余11年皆为《难忘今宵》,这可以看作向春晚经典致敬,故不参与统计。具体数据为:2008年谓词性节目名称有《飞向春天》《天女散花》《逗趣》等10个;2009年有《春节好》《我有点晕》《送你一朵东方茉莉》等11个;2010年有《虎跃龙腾报春来》《不能让他走》《让我们舞起来》等21个;2011年有《回家过年》《专家指导》《还钱》等17个;2012年有《东西南北大拜年》《鼓韵龙腾》《万物生》等19个;2013年有《春晚是什么》《群发的我不回》《扰民了你》等18个;2014年有《欢歌贺新春》《我要上春晚》《琴筝和鸣》等17个;2015年有《四世同堂合家欢》《明星反串闹新春》《我忍不了》等16个;2016年有《春到福来》《美丽中国走起来》《走在小康路上》等18个;2017年有《金鸡报晓》《火舞欢腾》《太阳出来喜洋洋》等20个;2018年有《赞赞新时代》《学车》《尽情欢歌》等21个;2019年有《百狮报喜贺新春》《青春跃起来》《妈,我回来了》等19个。分别占节目总数的28.57%、30.56%、55.26%、56.67%、50%、48.65%、43.59%、45.71%、46.15%、50%、51.22%、46.34%。由此可知,谓词性节目名称比重逐年增加。与体词性节目名称相比,谓词性节目名称更具动态趋势。体词性节目名称更侧重具体事物的记录,如:《中华全家福》《和谐大家园》等用意象式视觉将语言音义结合。语词的褒义性赋予节日的和谐美、意境美、直观美。谓词性节目名称则将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集中化,从春晚节目题材选择上,聚焦人们日常生活,建构从“小家”到“大家”的诸多内容。从家庭(爱情、婚姻、父母子女、亲戚、故人)、社会(职场、邻里、城乡、市场交易)与国家(民族团结、传统弘扬、富国强兵、祖国统一)这三个层面展开。题材源于生活,语言反映生活。由此可见,社会热点不自觉影响到节目内容的设定,而节目名称是对节目内容的抽象概括,因此必然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对家庭三层面构建的影响因素有:一是相关政策的实施引导节目内容;二是文化力量的交织影响节目呈现;三是个人主体性丰富节目内涵。谓词性节目名称比重增加,正是社会、政治、经济综合作用下人能动表达的体现。
  2.除肯定陈述句外,其他形式句类开始出现
  通过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我们发现,从2010年开始,句类不再是单一肯定陈述句,其他形式的句类开始出现,句型上也有所创新。2010年谓词性节目名称中出现祈使句《不能让他走》。2013年的六个谓词性节目名称中出现四个疑问句,其中包括三个特指问:《春晚是什么》《时间都去哪了》《说你什么好》和一个正反问《扶不扶》,一个否定选择句《群发的我不回》,一个否定判断句《我的要求不算高》。2014、2015年谓词性节目名称中分别出现两个否定陈述句《这事不赖我》《搭把手不孤独》(2014),《我忍不了》《这不是我的》(2015)。2016年谓词性节目名称中出现一个祈使句《放心吧》和一个特指疑问句《是谁呢》。2012年出现“把”字句《把幸福给你》,2013年《扰民了你》将主语后置,强调了扰民这一中心动作。2015出现强调句《一定找到你》。由此可以看出,节目单语言更加灵活和丰富,这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日渐发展、第三产业日益蓬勃、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不断丰富、网络语汇飞速传播。经过长期的发展,央视春晚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符号建构机制,它以丰富生动的表现力,与时俱进地诠释着中国形象,刻录着中国的时代变迁和生活景象,描绘着时代进程中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不同的句型句类,可以看作举办方、创作者、观众心理综合作用下,以语言符号特征呈现的一种文化形式。句式的灵活多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晚舞台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文艺大众化、审美多元化的品牌趋势。
  三、结语
  我们从微观角度的节目名称入手,分析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的语言特征变化,以节目单语言特征在官方性、全民性晚会上的集中呈现方式,观察节目单的内在精神要求在语言形式、风格上的投射,从而思考语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相关性及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泓晓.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家”的建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2]蒋玉红.央视春晚节目主题结构的变迁:1983—2018年: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3]高雪.中国文化的符号与象征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