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级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新疆各级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服务工作存在着人才稀缺、理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局限。从人才队伍建设、课程分众化开发等方面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研学工作水平,将有助于新疆各级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疆各级博物馆;研学工作;实践思考
博物馆研学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伴随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博物馆为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博物馆精品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和完善研学教育,对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各级博物馆近年来开展的中小学生研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例,浅谈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推进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工作现状
目前,新疆共有13家单位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其中6家属于文博单位,分别是新疆维吾爾自治区博物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吐鲁番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毛泽民故居、北庭故城遗址、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近年来,新疆各级博物馆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族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自2017年底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策划推出了全新的社会教育项目“新博传统文化青少年研学课堂”,下设“文物讲新疆专题课程”“小小讲解员研学游服务”“新博研学校园行”3个系列栏目。开展了“文物知识科普”“模拟考古发掘”“传统节日”“民俗服饰”等多个教育项目,开发文创产品教具近10种,在中华传统节日、寒暑期、周末等时间节点举办历史文物知识讲座、贝壳画制作、皮影制作、猜灯谜、剪纸、蹴鞠与投壶亲子游戏等教育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这两年间,有近万名中小学生通过新疆博物馆公益研学教育活动,学习了解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等相关知识,提升了全疆各族青少年对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度。
与新疆博物馆做法类似,吐鲁番博物馆则是围绕馆藏文物精品组织举办了历史小课堂、文物故事表演、看文物捏泥塑、制陶器、剪纸等社会教育活动。
2018年入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则将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延伸到了户外。2019年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举办了“探寻历史传承文明”小小讲解员研学夏令营活动,该活动为期10天,分馆内课程和外出研学旅行两个部分。在馆内开展了“小小讲解员训练营”“传统服饰与礼仪”“巧手工厂”“自然百科”等社教活动,在此基础上带领中小学生参观阿拉尔印象蓝泊湾生态观光园、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阿瓦提刀郎部落,让中小学生学到了有趣的课外知识。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分龄设计
不同年龄层次的研学团队有不同的知识需求,要针对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研学方案,多样化的课程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研学活动面向的教学对象方面,新疆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按照中小学生年龄阶段分设不同的课程,活动面向的观众大多为低年级少年、儿童,覆盖面不够广泛,多数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多元化需求。
2.2 缺乏研学深度
新疆很多博物馆对“研学”相关概念模糊,或者说不知“怎么研”,虽以研学名义对馆藏文物进行文化普及,但这些动手益智的教育活动,只是将公众已知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趣味、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传播,带给孩子们的仅仅是历史文物的直观感受,活动依然缺乏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并不强。
2.3 缺乏优质的研学课程储备
因人力的限制,目前新疆各级博物馆均没有储存优质的研学课程,开展的研学教育虽然名为课程、课堂,但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大多都以“科普”为主线,依然属于社会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通常不强调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每场活动之间知识点的关联度比较低,缺乏逻辑关系,与学校课堂内容衔接亦不紧密。在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研学活动转变为课程,由零散变为体系是大势所趋,缺乏优质的研学课程储备就难以做到课程的体系化、结构化。
2.4 缺乏自身特色
受制于经费、课程设计策划人员缺乏等种种原因,新疆各地博物馆的很多研学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各馆大多结合“小小讲解员”开展活动,对自身资源挖掘不足,研学教育缺乏个性化。
3 几点思考
目前,新疆各级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工作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服务工作存在着人才稀缺、理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局限。结合新疆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工作现状,笔者就如何可持续推进新疆各级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工作,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3.1 加强研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博物馆普遍缺乏专业从事研学教育实践的人才。博物馆研学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开发能力,还需懂教育、了解学生思维,有责任心、亲和力等,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面对研学人才紧缺的困难,各博物馆除了引进或招募高端专业人才外,还要以自有人员为主,加大对本馆社教人员的研学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参加各类研学管理培训、委托高校定向培养等方式,促进博物馆工作人员开拓视野、补齐自身的教育短板、提高能力。博物馆积极组建由讲解员、学校教师、志愿者(如退休老教师、相关专业大学生等)构成的多样化博物馆研学导师队伍,建立馆校合作实践、实训机制,实现人才对口培养与储备。
3.2 加大研学课程的分众化开发
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课程的开发,只有通过扎实、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才能彰显本馆自身特色,获得中小学生的青睐。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观众需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结合中小学生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博物馆学习和学校传统课程各有优势,如果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依据课程理论开发出博物馆课程,并有效实施,将会实现优势互补,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博物馆方面来说,要主动与学校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就研学内容、时间、方式、师资、教材等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讨论,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层特点对馆藏内容进行梳理,按照不同季节、不同文化分类设计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构建合理的研学方法系统,提升育人效果。同时要加强与学校学科知识的联系,只有做好馆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教育课程更具学科性,更符合教育规律。
3.3 加大研学教育文创产品开发力度
博物馆文创产品体现出馆藏文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及增强文化记忆的最佳载体,是博物馆实施教育职能的桥梁。作为一种实施教育职能的新途径,有趣、有用、有颜值又有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以其崭新的创意、趣味的设计连接历史与现实,潜移默化地帮助青少年加深对文物的印象,强化并延伸了博物馆的施教功能,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功效。因此,各博物馆可在深度挖掘、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研学课程特点、主题和本馆特色,积极研发具有可体验、能带走、有趣味、有意义的社会教育文创产品、教材包等,以另一种方式将研学体验凝固下来,可有效增强研学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8):11+13.
[2]马率磊.中小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文物春秋,2018(5):50-54.
[3]刘世斌.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36-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