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湿婆神的旋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暴 风 任 鑫

  2010年3月29日,名为“轻型作战直升机”(LCH)的印度新型国产武装直升机原型机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在次日向媒体披露了这一消息,该公司董事长称,“首飞是在晚上进行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各项测试性能均达到了预期,并将进行更多的试飞,以评估该机在不同高度和环境中的各项性能”。如此高调登场的LCH究竟是怎样一架先进的直升机,印度国产直升机的水平又如何?让我们尝试着通过公开的讯息,来探一下究竟。
  
  成功的“例外”
  
  曾有网友开过一个颇有点“恶毒”的玩笑,说“印度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组装生产的不算,没有一个能够生产定型的……”虽然损了点,却也说得不是很过分。无论是让很多军迷“在读初中时就知道它已经上天,等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生儿育女却还没看到它定型”的轻型战斗机(LCA);还是“研制时间长达20年以上,到头来被拦腰斩断,炮塔归炮塔用(装在T-72的底盘上),底盘归底盘用(装了个55倍口径自行榴弹炮的炮塔)”的“阿琼”坦克;以及高调下水了一年多还“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歼敌者”号核潜艇,都宣告着印度自研武器“高调登场,低调落幕”的“惯例”。但话说回来,这个玩笑不全对,因为确实是有成功的“例外”存在,这就是印度国产“北极星”直升机。
  “因为有‘北极星’,所以印度人对印度航空工业有信心”。这句话听来让人惊讶。但是,作为少有的成功实现量产定型并有国外用户看好的印度国产飞机,“北极星”直升机毫无疑问让印度航空科研人员引以为豪,尤其是以色列军方一度表现出的购买意向(当然,“有意向”是一回事,掏腰包订购是另一回事),更让这种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成为了印度航空工业的骄傲。
  “北极星”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的研制始于1984年,根据印度陆军提出的性能要求,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与欧洲MBB公司联合开发。该机原计划1999年实现量产,但由于1998年印度进行了核试验,欧美各国对其实施一段时间的武器禁运,“北极星”原型机无法获得欧洲MBB公司的发动机,开发计划不得不暂停。西方国家对印度解禁后,“北极星”研发计划继续实施,但比原计划的时间推迟了两年投产(参照印度军工的一贯“表现”,这已然是很高的效率了)。2002年3月18日,第一批两架“北极星”直升机进入印度海岸警卫队服役。当年有11架“北极星”装备印度陆军,2架装备印度空军,2架装备印度海军。海军型“北极星”还配备有反舰导弹与反潜鱼雷。
  “北极星”机长15.87米,主旋翼直径13.2米,机身高4.91米,起飞重量5.5吨,载重2.6吨,机内载员14人,可携带1.1吨燃料;其动力系统为法国涡轮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TM333282型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900千瓦。“北极星”最大巡航速度可达250公里/时,最大飞行距离650公里,最大滞空时间4小时,能将人员运往海拔6000米的高原。印度军方官员称,“北极星”是目前世界上巡逻高度最高的直升机。该机机体大量采用非金属材料,可以减少雷达的反射,从而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此外,“北极星”还装备有马可尼公司开发的新型光电系统与GPS导航系统,具有较强的空中侦察与远距离飞行能力。
  作为一型颇为成功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北极星”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任务弹性:除了前面所说的人员运输型和海军型以外,还衍生出了武装侦察型。印度军方表示,“北极星”武装侦察型“具有强大的武器系统,可装备4枚空空导弹或8枚反坦克导弹,还有20毫米航炮、非制导火箭弹以及能对付无人机的反辐射导弹……”从公布的照片上看,武装侦察型“北极星”机头下装有一门机炮,机身两侧的悬臂式挂架下共有4个武器外挂点。出于对“北极星”武装侦察型性能的肯定,印度陆军将原计划从国外购买武装直升机的数量从138架削减为35架,把预计4.4亿美元的外购经费减少到8000万美元。
  
  再上一层楼
  
  然而,一向追求“高指标”的印度军方并不满足于武装侦察型“北极星”,进一步提出了“轻型作战直升机”的开发要求。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也再接再厉,以武装侦察型“北极星”为基础,开发了性能指标更高的“轻型作战直升机”(LCH)。与“北极星”相比,LCH的研制时间更短,从全比例模型公布到原型机首飞,只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其进度之快不仅对于印度来说几乎前所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相当快的了。
  只要看过LCH的照片,就不难发现它与武装侦察型“北极星”之间的技术渊源:无论机头还是发动机和旋翼,以及尾翼、尾桨,LCH都与武装侦察型“北极星”无二。说得形象一些,LCH就是一架“取消乘员舱,驾驶舱改为并列双座,将滑撬式起落架改为后三点式,悬臂式挂架改为短翼,机体瘦身并且变得有棱有角”的武装侦察型“北极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本质上”有些不同:只要发动机、旋翼、尾桨和尾翼与一种已知的直升机型号相同,而机体重量不比这个已知型号更大,那么新型号直升机不仅“飞起来”应该没问题,而且飞行性能也不大可能比已知型号低。以此类推,LCH全盘采用了“北极星”的发动机、旋翼、尾翼和尾桨,取消了乘员舱,机载设备并没有比武装侦察型“北极星”增加多少(几乎看不出有所增加),而起落架的改变和短翼也不会增加多少重量,机身也比“北极星”瘦削。因此,LCH的起飞重量应当比武装侦察型“北极星”更轻,飞行性能也应该比“北极星”更好一些。
  除此之外,LCH的机头、光电设备和机炮也与武装侦察型“北极星”完全相同,火控系统相信也不会有多少差别。虽然LCH的首飞并没有外挂武器,但从短翼的长度和一些特征上看,武器外挂点应该也是4个,可携带的武器型号也与武装侦察型“北极星”相去不远。
  不过,LCH还是有一些颇为“有意思”的地方,例如在其发动机舱两侧各有一个凸起物,据说是印度专门为LCH开发的毫米波雷达。若是真的,倒是有些不可思议。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的装备毫米波雷达的直升机,如AH-64C/D“长弓阿帕奇”、米-28N“浩劫”和被停止发展的RAH-66“科曼奇”,毫米波雷达都是位于旋翼顶端,装在机身两侧的几乎前所未见,其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表示,LCH的机体主要由复合材料制造,因此具有隐身性能。而该机“有棱有角”的外形设计,相信也是出于减小雷达反射面的考虑。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对“轻型作战直升机”进行一个“定位”,即LCH不是像美国的AH-1和AH-64,俄罗斯的米-24、米-28和卡-50/52,欧洲的“虎”那样强火力、重装甲的“专用武装直升

机”;而是类似美国RAH-66“科曼奇”、俄罗斯“安萨特”-2和日本OH-1,属于火力较弱、防护较单薄,但轻巧灵活、兼具战场观测和火力打击能力的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ARI-I)。
  
  神话还悬鸡肋
  
  按照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说法,LCH无疑前景光明,将取代印度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的米-24武装直升机,甚至替代米-35(米-24的现代化发展型号)。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的命运却大多是不佳的。
  RAH-66“科曼奇”无疑是迄今为止出现过的最先进的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曾经被美国陆军寄予厚望。然而,就在2004年2月,花了近20年和69亿美元的“科曼奇”在即将投产之时,突然被美国军方取消了采购项目,最终被彻底打入冷宫,停止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武装直升机是否需要追求隐身性能的争论,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OH-1虽然一度也是日本航空工业的骄傲,但是既没能替换陆上自卫队原有的AH-1“眼镜蛇”和AH-6“小鸟”(MD-500轻型直升机的武装侦察/特种作战改型),也没能让日本不再购买昂贵的AH-64“阿帕奇”。而“安萨特”一2或许是外形和性能最接近LCH的同类机型,甚至可能与LCH之间有些技术渊源。但“安萨特”-2至今还处在样机状态,虽有一些俄军方人士和航空业者为其奔走,却没看到什么效果。
  显然,按照这个“趋势”,印度LCH的前景就有些不妙了。或许并不是因为它是印度的产品,而是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作为一个机种,本身就存在不少争议。
  当年美国军方放弃“科曼奇”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取得的经验教训,在对方拥有大量小口径高炮和大口径高射机枪,以及火箭弹和肩扛式导弹的情况下,直升机即使能躲过防空雷达的探测,也难以做到不被光电探测装置乃至隐蔽观察哨的高倍望远镜所发现,继而遭到密集的对空火力射击。既然隐身“大法”不能“护体”,那么装甲保护较为薄弱的“科曼奇”的战场生存能力还不如“传统”的“阿帕奇”更强。另外,美国陆军对武装侦察直升机的要求也有所改变,认为不仅要做到空中侦察,还要具有搭载少量侦察兵进行武装渗透等支持特种作战行动的能力。而原本需要“科曼奇”完成的对敌方浅纵深(200公里左右)地域实施侦察和精确打击的任务,则可以交由“捕食者”之类的侦察/攻击无人机来完成。于是,美国陆军终止了“科曼奇”项目,转而提出采购贝尔公司开发的ARH-70武装侦察/特种作战直升机。但随着后来的金融危机和五角大楼更青睐美国空军提出的“轻型战场侦察/攻击机”(LAAR)方案,ARH-70也前景堪忧。截止2010年,美国陆军仍然继续采购经过改进的OH-58D“基奥瓦”武装侦察直升机,而一些特种作战部队,如活动于阿富汗南部山区的美陆军第160特种航空大队(SOAR)属下的“夜间潜行者”部队,则使用AH-6轻型武装侦察/特种作战直升机的最新改进型。
  退一步说,如果要开发一架性能出色的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就应该把隐身设计做到位。例如像“科曼奇”那样采用噪音更低的涵道式尾桨和特殊旋翼、可收放起落架(包括后起落架)、低红外信号发动机喷口、内置武器舱等等,使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效果”。然而,LCH的隐身能力说到底只是个“半吊子”,旋翼和尾桨采用普通设计、发动机喷口也没见什么特殊处理、起落架是固定的、武器是外挂的,虽然复合材料和机体外形多少能带来些隐身能力,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躲避自行高炮和机动式小型防空导弹的搜索雷达探测,那装甲防护并不强悍的LCH恐怕很难说有多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军事强国,具备搭载人员进行渗透作战能力的武装侦察/特种作战直升机已然是“时代潮流”。MD-500和BO-105系列的最新改进型,在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美各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侦察直升机。因为它们更容易维护,也更适合当今以低强度冲突为主的作战模式,价格也更低廉。而更加危险的浅纵深侦察和攻击任务,则可以交由飞行性能更强的固定翼飞机或无需考虑人员伤亡的武装侦察无人机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人员搭载能力且机载设备和火力也不弱的“北极星”武装侦察型,其实是个定位很不错的型号,而印度也在着手研制“湿婆神”大型无人机(虽然在首飞中即坠毁)。但是,出于“高指标”的习惯思维,印度军方依然提出了LCH。
  当然,我们完全相信,只要LCH的后续测试不遭遇很大的失败,印度空军和陆军就会采购上百架这种直升机。或许LCH也将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种产量超过百架的串列双座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但它究竟是神话般出色的“湿婆神旋翼”,还是一个鸡肋,也只有印度人自己用了才知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1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