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才学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并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却十分匮乏,21世纪。物流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加快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在职业教育,文章试图分析中职物流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中职物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118-03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已成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物流业新一轮的突飞猛进正蓄势待发,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据有关调查表明,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作为担当此项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分散、专业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软硬件教学条件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迫在眉睫。
  1 我国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继续教育多层面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中职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存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等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
  物流在我国发展时间短,物流教育专业开设的时间更短,物流专业教育在中职院校才刚刚起步,许多中职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往往只看到了物流人才数量上的需求,而忽视了物流人才质量上的要求,盲目效仿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大举兴办物流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严重阻碍了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大多倾向于第一、二层次中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则应倾向于培养物流执行型和操作型的第三层次人才。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软硬件条件匮乏,在教学方式上,许多中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无自身特色,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2008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全国中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学历结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13.29%,有高达61.9%的非物流专业师资。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士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真正的物流专业高校毕业生比较少,从事中职物流专业教育的专门人才更少。中职物流专业教育的师资大部分是由相关或相近的专业中途转行而来的。中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其物流专业的设置也随需求的大量增加而出现膨胀式增长,软硬件条件远不能满足招生规模的增长,且各中职院校物流相关专业之间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3)缺乏调查研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实际办学中,很多中职院校没有认真研究中职类院校物流教育的规律,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与高等院校没有显著的区别,课程变成了物流所有涉及知识的罗列,不能相融互通,什么都有,什么都学,无一精透,很难形成优势。
  2 物流岗位群分析及中职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有以下5个方向:运输业务方向、仓储业务方向、配送方向、物流营销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各典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见表1。
  
  中职物流教育应该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中低层次,主要培养综合性和节点性操作管理人才,即运输、仓储、配送、营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物流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以及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能了解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制定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进行物流信息的处理,并取得本专业1~2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证书。
  3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陶经辉,张晓萍等对美、日等国的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人才状况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互为因果关系,物流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并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预测出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到2025年达3044万人。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需求差距很大,不适应物流职业朝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加快构建新时期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及与职业需求相符合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3.1 推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动深入各行业、企业,了解其最新发展态势与人才需求状况,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要企业人员与学校相关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等领域的新模式、新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使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更加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需求,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3.2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基本素质、岗位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结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以达到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
  3.3 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构建,建立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试要全面实现教学、训练和考核评价一体化。通过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相关标准,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考理论知识,也要考实际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品德素质等:考试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口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证书考试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考试,并纳入考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特别强调综合模拟实习与社会实习环节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指标。
  3.4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把项目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4 结论
  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1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