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无痕 芳香永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欢 赵晓震 王彦清

  【摘要】现如今,大学生道德水平下滑成为社会堪忧的问题。生活中各种问题凸显,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本文列举实例反映大学生道德水平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德育教育措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施教过程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下滑原因;德育教育措施
  
  1.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一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主力军,应当以高标准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展现大学生的素质与修养。但现实生活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现如今大学课堂上,下课都没有同学帮擦黑板了。大学的课堂里,板书如果较多时,一节课之后黑板基本上是满的。但现如今,已很少有同学去主动擦黑板了。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反正谁都不去擦,要是只有自己去擦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讨好老师。可想而知,原本理所应当要做的事情被我们冠以各种理由认为是不正常的从而借此逃避,那么,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不都白白丢掉了吗?
  此外,大学课堂上啃面包、喝牛奶已是司空见惯,本身就不该被提倡。更严重的是,下课之后整个教室面包袋、牛奶盒四处都是,包括果皮和废纸。这个不得不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的素质。是的,随手把垃圾就地解决是方便了自己,但是给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带来多大麻烦啊。所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对大学生来讲,应该是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此外,感恩意识淡薄也是一个突出表现:丛飞卧病在床之时,受他资助的许多人学生不但不来探望,还在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于是有公司开始向接受捐款的大学生提出“必须回报”的条件。中国人向来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今天,这些受到救助的人却忘记了感激。是的,拒绝感恩是一种道德癌症,我们大学生,病得太重。
  2.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品质问题,同时在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职。
  2.1家庭教育的偏失:重“养”轻“教”
  现如今,确实有很多学生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不懂得体谅他人,看起来“病”在孩子,而实际上“根”在家长。曾有相关人员对321名学生作过调查,95%的同学表示其家长从未对自己进行过感恩教育。作为家长只区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而不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素质,这种引导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更谈不上教育孩子去感恩和回报了。作为父母,不应该只知道自己付出,而不会教育孩子学会付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并教,时刻落实教育意识,才能逐渐达到德育教育目的。所以,家长的重“养”轻“教”是很大的一种教育失误。
  2.2学校教育的误区:重“智”轻“德”
  另外,现如今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往往是单一的把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层次的工具,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到位的表现,有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大方针。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只停留在口头的泛泛化阶段,落实的还不够彻底。那么,学校在德育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的。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缺乏的因素里,学校是责无旁贷的。
  2.3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社会也没有发挥到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遗憾。大学生是离社会距离最近的学生团体,总会或多或少的接受社会的渐染。但是,实际生活中,社会中的真善美事迹没有很好的给大学生灌输到位;反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日益严重地冲击大学校园,这对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素质是百害而无一益。
  3.德育教育措施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此现状,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建立社会教育网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一文中指出,“教育和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如果学校与社会脱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运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 。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启发,可以由此展开,引出很多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家长与学校联盟”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家长开展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建议,并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两者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经验,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3.2采取“学校与社会高效德育”措施
  学校应提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阐述与具体落实,并以此为基准,设立德育工作的校园网,同时最早地与社会公众网联网,从而建立大型的资料库供师生查阅,拓宽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查询德育的信息,与自我对照,及时学习与纠正。
  3.3社会教育积极调动
  充分利用社会德育基地的物质条件,推进教育的社区化及其与学习家庭教育的综合化。安排学生到军区参加军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到德育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与培养坚韧意志,锻炼自己劳动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并且,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以班级或者班级小组为单位,组织成若干小组,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利用周末定期进行“假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并制定社区服务的有关制度和反馈卡,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体验道德教育的要求。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长期建立以社会教育网络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途径,即日常生活熏陶感染,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最终,达到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国锋.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月刊,2009,5.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3]王文鹏.论高校全面和谐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9,3,17(2).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2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