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不到位的奇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智涛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建设成就为世人瞩目;但在东部沿海迅速崛起的同时,东西发展落差拉大,产业集群和资本也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如何辩证地理解这种发展的落差,也许需要我们站在经济发展史的视角和区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种现象。
  从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发展总是不均衡的,除非是很小的区域才有可能绝对同步。相反,优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如邓小平理论中的“先富”理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形象地写道,为了达到较高的人均收入,必须压缩目前的消费;为了得到更多闲暇时间,必须更严格地安排工作时间;为了达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必须先制造新的不平等。
  因此,这种不均衡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当然,这种差距需要适度,否则就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最终还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如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同时还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来缩小发展中的差距。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中部和东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都远远优于东部,为什么短短三十年,经济发展就落后东部如此之多?
  那是因为东部比西部更早地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率先出现市场经济体制的,都是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不充分,管理不到位的地方。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一出现,就立即显示出勃勃生机的魅力,表现出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尽管西部、中部和东北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却自发地配置着资源,使得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都流向了相对发达的区域。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史正好验证了这一点。它们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但是环渤海圈经济区这个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倡议讨论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这可能与计划经济在此区域影响比较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一个区域的经济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不在于资源的多寡,而在于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于企业组织形式是否能随着经济形势和产业特点的变化而变化。如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的衰落和硅谷的兴起,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具有传统优势的128公路地区,因为思想保守,而迅速落后了。但硅谷那种不断试验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公司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彼此又通过非正式交流与合作,松散的组织联系似乎没有128号公路管理严谨。
  它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该区域的体制和文化能不能激励竞争,激励创新;制度和观念的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创新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从认识论的角度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无穷的循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86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