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为契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形势下构建转型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应该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转型高校应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建立起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学校转型提供最有力的师资保障。
关键词:转型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093-02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越来越成为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这些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青年人才,尽管专业知识深厚、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刚走出校门,缺少工程背景,实践能力尤显不足,对于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高校来说难尽如人意。长春大学食品学院作为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转型试点,正处于发展成长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恰恰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该文以长春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分析了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总结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创新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1 长春大学大学食品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长春大学食品学院现拥有专业教师22人,4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全体教师的59.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了91%,博士学历占了64%;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占27%,其中青年教师占14%。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这些年轻教师的加入,整个食品学院的整体学历、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工程能力严重欠缺,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食品学院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到2023年将有4位具有工程背景的老教师退休,年轻教师比例预计可以提高到62.5%,整个学院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将成为整个食品学院的绝对主力,但这些高水平人才没有经过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不具备工程背景,因此极不利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如何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满足转型期食品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就需要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赴企事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2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地方高校转型必然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扎实、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应用能力欠缺,因此急需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就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传统教育理念导致青年教师重理轻实践
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青年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虽然他们意识到工程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那么在自我提升过程中就会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渐弱化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其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普遍偏低。
2.2 缺乏正确的政策导向及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规划
青年教师新入职后,主要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缺乏长效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局限于本学院内的孤立培养,缺乏交叉学科或校企联合培养。大部分学校在教师绩效评价过程中,首先会对其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进行考察,注重于评价考核体系中的科研业绩,青年教师的教学考核、工程能力则被淡化。在教学考核中又仅仅通过督导组和学生的评价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打分,忽略了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考评,从而导致青年教师没有高度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另外,青年教师入职后缺乏对其企事业锻炼、工程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详细规划,使得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无处着手,从而將全部精力用于科研和理论教学。而学校往往给青年教师安排大量的理论课程,对其职业培训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2.3 缺少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管理制度及考核奖惩政策
对于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锻炼及培训,学校缺少详细的培训制度及督导措施。尽管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为了满足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主动赴企事业单位锻炼,但由于学校缺少明确的管理细则,导致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锻炼主要停留在了形式上,只要能提供书面总结即可,因此青年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实践本领,使得赴企事业单位锻炼成为了形式主义。
另外,学校对于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考核机制很完善,恰恰缺少对其实践教学考核的标准。学校督导组没有真正考核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只注意对其理论教学及科研水平进行督导,久而久之,使得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定位只热衷于理论教学或科研,而忽略了职业技能的提升。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尤其是奖励措施。青年教师初入职,工资收入偏低,一味的付出不能换来等值的物质和精神报酬,使得青年教师会产生不稳定感,从而使得青年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价标准与公平、高效的奖惩机制,才能够促进青年教师主动、自觉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3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制定
3.1 转变政策导向,科学编制青年教师培养规划 应立足于该校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短期、中期、长期青年教师培养规划,不但要包括科研、理论教学,还要包括实践能力提升部分的培养计划,确保在一定时间内达成规划目标,使青年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几方面的能力均衡提升。为了促使青年教师按照培养规划发展,还要创新学校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工资核算等机制,从考评政策上给予青年教师倾斜,使得青年教师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
3.2 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培养
要想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青年教师要建立职业使命意识和归属感,要充分理解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高校转型会对青年教师带来一种冲击,随着工作任务加重或职业能力需求,导致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及师德观念容易产生波动。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的爬坡阶段,面临着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职称压力,还要继续提升工程能力,可能导致青年教师产生迷茫无措、信心不足或者力不从心的感觉,不利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对青年教师制定长期的、持续的心理健康、师德修养辅导政策及措施,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理念、幽默的语言风格。青年教师要想加强工程化能力的提升,就要积极主动投身到现代企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3.3 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奖惩机制及评价体系
为了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及保障。首先要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奖惩机制,要向青年教师适当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锻炼。要落实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待遇,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要对赴企事业单位锻炼的青年教师进行适当的工作量减免措施,还要加大奖励措施,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投身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工程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2-5]。除了完善奖惩机制,還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的晋升及各类考核提供合理的考评依据,通过对青年教师实施全方位考评,保障青年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3.4 通过校-企-校模式培养青年教师职业技能
要想提高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就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职业技能水平。首先要利用校内资源,积极拓展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及培养形式。学院应加大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提供硬件支持,还要分批分层组织青年教师入企事业锻炼,并参与实验室建设、生产线调试,刚性要求青年教师掌握每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参数、操作规范,能够熟练启动每条生产线。学院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学习及培训的机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开设或创新实验室间课程。另外,企业是提升青年教师职业技能的最佳摇篮,学校可以将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达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这样基于校企联盟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积极促进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
普通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转型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理论及实践的整体水平,才能真正保证转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人才素质与应用技能对接,推动地方高校转型。
参考文献
[1] 田晶.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5(9):125-128.
[2] 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102-105.
[3] 许莉莉,潘小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6(9):78-79.
[4] 曲倩劼.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7):140.
[5] 张永生,王勇,吕升义.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1):128.
[6] 胡华秀,刘学柱,刘汉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探析——基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29-130.
①课题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7016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70165);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2018ZCY347);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转型背景下食品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运行模式的构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5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