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语言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传统村落及景观语言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研究,建立了一套能有效识别传统村落景观特点的体系,以四川省攀枝花地区迤沙拉村落为例,从语境-语法-语汇3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力求该体系能如语言一般被准确理解、传达、运用。这不仅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延续有所帮助,也能为新时代背景下利用传统村落景观语言进行传承和创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景观设计语言;迤沙拉村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8-009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8.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landscape languages were expounded and studied and  a system that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a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Yishala village in Panzhihua, Sichuan as an example,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text-grammar - vocabulary" were made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the system can be accurately understood, conveyed and used as a language.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but also provides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language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language; Yishala village
  1  傳统村落景观语言理论概述
  1.1  传统村落景观的相关概念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刘沛林[1]认为传统村落的规划思想起源于原始聚落,其形态和空间布局普遍受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和诗画境界等人文理念的支配,与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有所不同。村落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是融合了聚落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及生产性景观的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是村落景观的主体[2]。冯淑华[3]认为村落景观是由村落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这些既相互联系交织又相互区分的空间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空间结构体系,不同的空间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
  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及分析,现将传统村落景观定义归结为以下几方面:①地域范围在乡村,与城市景观有较大异质性,人为干扰低,自然属性强;②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主体-客体复合体。人作为主体对环境感知和主观产生的意象表现出的符号与生活方式,同时与农田、建筑、山水等客观的环境要素综合,从而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地域及文化特征;③构成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为主,景观中自然环境占主体,由聚落景观、文化景观、经济景观、自然环境景观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4-6]。
  1.2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因素
  传统村落由原始的聚落形态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的村落形态。中国素有“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自然因素对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影响传统村落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本地资源。②社会因素包括宗族礼制、风水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军事防御[5]。
  2  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语言分析
  2.1  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语言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对景观和建筑设计语言建构的相关资料整理,有多位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建筑和景观设计语言体系的构建有着相对完整、全面的描述:布正伟[6,7]将建筑语言表述为形态语言系统与画境语言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Spirn[8]通过景观的要素、语法规则、景观的表达塑造、修辞学4个方面来构建景观语言的体系。
  本研究针对传统村落景观的设计语言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村落中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统、民族特色等因素对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特色元素有效地识别,寻求新农村建设中现代与传统协调统一的平衡点,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基础理论参照,以此为出发点对传统村落景观的设计语言框架进行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语言由语境、语汇、语法三部分组成:语境指主要研究村落景观设计语言使用的背景环境;语汇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位,主要对传统村落的景观元素进行总结归纳;语法分为词法、句法、修辞三类(图1)。   2.2  传统村落景观语境分析
  陈进等[9]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包含语言编码的多层次语言文化集合体的场,其中语言编码是指语境中符号化的语言载体,多层次语言文化集合体是指语言符号载体的意义内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传统村落景观语言的特点,从语用主体即人的因素出发,将传统村落景观语境构成因素划分为思想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场地特征三类(图2)。
  2.3  传统村落景观语法分析
  语法的各种规则是从无数的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而支配句子的组合规则却是有限的[10]。景观语法通过其结构规律,将最基本的景观要素组合成词-句-段的模式,从而形成景观文本。景观语法即是景观设计中客观存在的空间结构规律,其核心是研究景观语汇之间的组合关系规则。因此,对景观语法的总结宜采用框架式的方式,从句法规则、词法规则、修辞手法三方面大体原则去梳理和探寻(图3)。
  2.4   传统村落景观语汇分析
  景观语汇作为景观设计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包含了地形地貌、山石水体、建筑物、小品等景观元素,是形成整体景观文本的基础。在研究中,结合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将传统村落景观语汇构成分为自然词汇、生产性景观词汇、建筑物词汇、场地词汇、文化词汇五大类,形成传统村落景观语汇构成细则(图4)[11,12]。
  3  四川省攀西地区迤沙拉村景观设计语言分析
  3.1  迤沙拉村景观现状概述
  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紧靠108国道,北接大龙潭乡,南邻平地镇,东与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西毗邻白古拉村。2005年迤沙拉村作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四川省仅有的2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由此,迤沙拉村开始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乡村旅游也随之兴起,同时攀枝花市政府、各类学者也开始对迤沙拉村从文化、建筑等各个方面进行保护和研究[13]。
  3.2  迤沙拉村景观设计语言分析
  通过对攀枝花地区迤沙拉村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语言展开分析,提炼总结迤沙拉彝族村落的典型景观语汇和语法构成,为后期对迤沙拉村落及周边村落的景观改造、新建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3.2.1  迤沙拉村景观語境分析
  1)思想文化背景。迤沙拉村属于典型传统村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宗族礼制、风水、宗教等对村落景观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由于传统宗族礼制的影响,迤沙拉村中主要有“起、毛、纳、张”四个大姓氏,以各自同姓的宗族聚集形成居住范围,并且以族中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为中心呈放射状外延修建,从而形成各个带有姓氏特征的聚居区。各个姓氏逐步外延连片后形成了整个村落的布局形态,这样的布局形式受到宗族礼制思想中血缘聚居和自上而下的等级礼制的影响。
  风水观念,主要体现在迤沙拉村的村落选址和建筑朝向等方面。迤沙拉村位于山间盆地,村落选址在坐北向南面向平坝的山坡上,村落依山傍水、山势环绕,这一选址即是中国传统村落理想的风水环境的体现。
  宗教信仰方面,迤沙拉村民信奉的宗教鬼神观念是多元文化的交织体,既有彝族对自然的崇拜,又融合了汉族对人神的宗教崇拜思想。迤沙拉村有着供奉公众神的“大土主”,也有受汉族安土重迁牢记祖宗观念影响形成的故土神,即“小土主”。从而形成了一村一庙、一家一堂的村落风貌。
  2)生产生活方式。迤沙拉村主要的生产方式为农耕,就此形成了村落周边广阔的农田景观。彝族人民坡上放羊高歌的景象也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两者结合,形成了迤沙拉村独有的“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的农牧文化语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往的商旅军队等,带来的各种外来文化信息与当地独特的景观要素融合,形成了迤沙拉村的迁移文化和汉彝混居的多民族文化语境。
  3.2.2  迤沙拉村景观语法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句法分析体系,从村落平面构成、景观序列、空间组织关系、建筑构成、景观细部来对迤沙拉村的景观空间关系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其景观语言语法特征。
  1)平面构成。迤沙拉村的平面构成是传统村落构成图式中的有机式(图5)。周边的水池、农田、道路及边界林木共同围合构成边界线,边界以南北穿村而过的古驿道为中轴线,道路向两侧沿等高线向外延伸,而平面构成上不拘一格,依地不规则构筑,形成明显的有机式平面构成图式。
  2)景观序列。迤沙拉村聚落区分布于山坡之上,景观序列重在空间层次关系,随着游览路口的不同,景观视线的变化,形成从下至上或自上而下多层景观风貌。第一层为农业生产耕田景观,第二层为村落聚落景观,第三层为远山天空等形成的衬景自然景观。
  迤沙拉村落聚落虽坐落在山坡,但建筑围合封闭,致使视角并非随时都能通观整体,因此多为以时间为主的递进式景观序列,随着游览时间的推进在穿街走巷中渐次呈现景观;主景序列沿着古驿道形成的主街展开,从村南道路而入,先为村口开敞的小广场,沿着主街道路空间下行,到达村中部开敞的聚集空间,再次进入相对封闭的街道,最后出村,进入全开敞的生产景观区,随着时间推进逐步展现开敞-封闭-半开敞-封闭-开敞的景观空间序列。
  3)空间组织关系。联系空间:指迤沙拉村中的街巷道路空间。该村的道路空间主要分为街、巷两级。横向看,主街宽2.5~4.0 m,两侧建筑一般为一层3.5~4.0 m,也有部分二层建筑高度在7 m左右,D/H比值在0.4~1.1。村内的巷道网络纵横密布,门前有巷,巷巷相通。宽度较大的巷在2 m左右,较窄的仅有1 m,两侧建筑高度在3.5~7.0 m,D/H比值为0.15~0.60,这些巷道与两侧的深院高墙建筑共同构成巷道的空间轮廓。   院落空间:迤沙拉村的院落平面布局,是与苏皖建筑四合五天井、一正二厢一照壁相类似的院落布局,一户一院或几户一院,由正房和厢房或牲畜棚组成,平面形式有U形和L形。U形院落正房朝日出方向,多建于毛石之上,高于两侧厢房;正房分两层,上层多为储物空间,下层中间为堂屋用于祭祀神位;正房两侧为左右厢房,一般一层的东厢房为卧室,西厢房为餐饮区;二层为子女卧室或储物空间。L形院落一般在缺少侧厢房的一侧用作牲畜棚(图6)。
  4)建筑构成分析。彝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可分为五类: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而迤沙拉村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其建筑形式与四川省凉山彝族的建筑相比更偏向于云南彝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形式。除了传统的彝族文化形态外,该村的建筑单体的构成同样也是“移民”文化语境的体现,徽派建筑中的最大特点马头墙、屋脊、四檐均昂扬向天的“五岳朝天”的屋顶形式都能在此找到。
  5)景观细部构成分析。景观细节方面,基于地形原因,村落内建筑与道路因落差大,村内主要通过缓坡或者小阶梯来连接建筑与道路,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性。
  村落内的围栏挡墙形式十分丰富,有用苴却砚矿石尾料石块垒叠而成的,也有当地黏土堆积构成的,也有利用当地乡土植物多刺高大的仙人掌来作为挡墙,十分有趣。景观小品方面,居民的生活用具如背篓、扁担,以及苴却石雕等形成自然地景观小品,具备淳朴自然的村落气息。
  6)修辞手法分析。迤沙拉村的修辞主要是象征手法,不仅是地域历史文化语境的表达,也对村落景观的风貌整合和景观效果起强化作用。“象征”的内容主要包括风水、“移民”文化、多元民族文化。
  风水象征:村落依山傍水,群山环抱,加之建筑院落布局“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形式,均是风水理念的象征。
  “移民”文化象征:迤沙拉村不同于一般彝族村寨的“杂乱无章”,该村家家有院,院院临紧;还有马头墙,建筑瓦当上的太阳纹饰,无一不是对东南文化的体现,体现了外来“移民”对家乡的怀念和回望。
  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一方面村落作为彝族居住区,却有着诸多的东南汉文化元素,彝人汉居这本身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金沙江流域的彝族群体普遍有着对于自然神的图腾崇拜,彝族村落普遍修有供奉土主及山神的土主庙,这是彝族人民的自然崇拜和汉族人民人格神崇拜的共存现象,也是村落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
  3.2.3  迤沙拉村景觀语汇分析
  1)自然词汇。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水体等是村落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元素,该村的其他景观词汇都是在自然词汇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所在区域可见的自然词汇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和水体两部分。地形地貌:山地、盆地、丘陵、缓坡、台地、草坡,陡峭的山势形成了曲折多变的天际线,中间部的缓坡、台地、盆地构成了视线通透开敞的中部空间,也是该村景观形成的基础词汇。
  2)生产性景观词汇。迤沙拉村的生产景观词汇主要为旱田、梯田、人工池塘、水渠、边界防护林。旱田主要是在村落西部地势平坦的中部平坝区域,种植葡萄、向日葵等,形成了采摘、观赏兼具的农业旅游业态;梯田则是在靠近村落的缓坡地区,形成了具有观赏性的缓坡梯田景观。人工池塘则坐落西面,位于新旧两村之间的人工水池,为村落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也具备景观观赏性;水渠则穿插在传统村落巷道之中,或在道路一侧和中间,或明或暗,起到雨季排水泄洪的作用。边界防护林主要位于村落东部,沿道路分布,既有固坡护村的作用,也为村落风貌景观增加了层次感。
  3)场地词汇。该村所在的场地词汇为周边自然景观和半人工景观,包括:活动场所、道路。迤沙拉村的活动场所较少,仅有出入口空间和中部祭祀广场3个,场所空间较小,场所内的设施元素也较少,识别性较差,中部祭祀广场,位于石筑的平台上,平台边缘有一棵古树,形成标志性的景观元素。道路:迤沙拉村的道路形式主要有平路、坡道、阶梯;阶梯主要是用青灰色的条石或大块的石块拼成,平路和坡道地面主要是当地的黄红泥土路或是碎石混土铺成;道路色彩上主要以黄、灰、红为主。
  4)建筑物词汇。村落内以民居建筑为主,少有公共建筑,位于村外的土主庙形态也与民居建筑基本一致,总体上从民居建筑来归纳该村的建筑物词汇。村落中的建筑物年代在百年以上、百年至五十年的为主,具体有白墙、青瓦、坡顶、翘檐、马头墙、寿匾、木质门窗、石制柱基等景观元素,体现了攀西地区彝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图7)。
  5)文化词汇。文化词汇迤沙拉村非常丰富,可为该村的修缮和新村的规划提供参考。
  物质文化词汇方面,迤沙拉村妇女的服饰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服装样式,宽袍大袖,并配有纹饰的背心围腰,再配上一双绣花大鞋,花纹繁复十分精美,同时又配有典型的彝族风情的花扣帽,色彩上花花绿绿更为鲜艳,具有浓厚的汉彝融合民族文化内涵;也有格式的木雕、石雕花纹等。基于迤沙拉历史文化背景,周边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古迹,如茶马古道的古驿道遗迹及当年二战时期美国人为运输物资修建的史迪威公路北延线遗迹,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元素。
  非物质文化方面,最为出名的是俚濮彝族的谈经古乐,即为彝族人改造和创新后的秦淮丝竹音乐,曲目较多传承完整,既是对当年明朝洪武开边大规模移民云南史实的印证,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的体现。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历史的象征,也包含了丰富的可转换利用的景观词汇,通过对作品中淳朴生动的村落场景的物质还原来打造新村景观小品,丰富和加强村落景观意象。
  4  迤沙拉村景观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迤沙拉村在其最初形成的乡村民族习俗、历史脉络和内涵元素的延伸基础上,加上外来文化的碰撞发展、融合更新,最终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特色的迤沙拉村俚濮彝族文化。结合对迤沙拉村落的现状分析,从保护、文化、旅游、生态4个视角出发,提出符合迤沙拉村语境的相关建议与策略。
  4.1  保护修缮旧村、改造新修新村   保护修缮旧村、改造新修新村,即对于传统的旧村部分不予改动,以修缮文物古迹,保存原滋原味的传统景观风貌为主,除了后期乱搭乱建的不符语境的建筑拆除外,原则上不改动原本的布局空间形态;改造新修新村则是指将上文所说的缺乏的词汇、语法空间等在新村部分完善補足,对建筑墙体改回符合语境的白墙,路面阶梯使用乡土材料进行重新设计铺装等,使其与整体村落景观风貌相协调一致。
  4.2  梳理认识,重拾文化
  对迤沙拉村的相关文化语境进行分析梳理,对相关的文化活动与图案图腾等进行收集,并在村落打造相应的公共空间,对迤沙拉村落中的俚濮彝族文化、农耕文化、秦淮文化、移民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展示,丰富景观空间和延续文化内涵。
  4.3  建立合理分区,完善旅游配套
  配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丰富乡村经济,改善村民生活,发展乡村旅游是最合适宜的选择。发展旅游不破坏村落原本的景观风貌,只有进行合理的旅游功能分区,如将商业街区、住宿等商业活动都放置在新区,既能提供好的配套设施,又不破坏旧村中的风貌,而旧村部分主要以静态游览为主,设置文化博物馆等游览功能。最后还需完善如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和公厕、游客中心等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以促进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4  建立外围保护带,恢复村落生态环境
  迤沙拉村由于地处干热河谷气候,比较缺水,植被生长不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当地居民意识不足,过度开垦和滥用农药化肥,使得土地越来越贫瘠,加上当地盛产苴却砚,居民为此开山采石,更使环境一度恶化,造成了该村落现在植被群落层次单一,色彩层次变化少,空间连续性差的现状。所以在此提出建立外围保护带,并对村落中的植被状况进行恢复丰富,恢复村落生态整体环境的同时也是对村落景观的再造。
  5  小结
  随着国家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国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被开发,然而因为没有恰当的方法,景观词汇不正确使用造成了传统村落的景观语言混乱甚至失语的现象。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不断实践中依据各种语境,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传统村落,这就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 13(1):34-37.
  [2] 刘滨谊,陈  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9):45-47.
  [3] 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9.
  [4]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山东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布正伟.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新建筑,2000(4):26-29.
  [7] 布正伟.建筑语言结构的框架系统[J].新建筑,2000(5):21-24.
  [8] SPIRN A W.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edition,2005.
  [9] 陈  进,曾道明.语境构成浅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0(2):1-5.
  [10] 刘  伶,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 卜菁华,孙科峰.景观的语言[J].中国园林,2003(11):54-57.
  [12] 掌少波.常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 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 蒲泽敏.历史名村文化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以“俚濮文化”迤沙拉村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 朱  静.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俚颇彝族古村寨的保护与改造研究——以四川攀枝花迤沙拉古村寨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4):97-101.
  [16] 蒲泽敏,姜  龙.攀西裂谷土著民居“俚濮彝人”的本土文化建设策略[J].前沿,2013(4):169-171.
  [17] 李仲先.对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建议[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34(3):33-35,41.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项目(JGYQ2017039)
  作者简介:张少莹(1986-),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景观和村落景观研究,(电话)13880491080(电子信箱)13880491080@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