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制造业人才,它承担着为“中国制造”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操能力过硬、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落后、实践训练薄弱、双师型师资匮乏、教学资源贫瘠等。据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 高校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42-02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诸多工科类专业都有类似的情况。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分析专业特征,紧紧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出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思路、新路径。
1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落后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知识体系中,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重,实践知识则相对匮乏。制造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实践操作的环节、步骤、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知识的学生,将会面临“纸上谈兵”的尴尬。大多数开设机械制造业的高校,没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更没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应该让学生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一些高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學术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明显,多以让学生掌握单一的操作技能为主,忽视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1.2 实践训练薄弱
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专业实践训练时间少、水平低、任务模糊、过程零散,与理论知识割裂。实训课程机制不完善,实训方案不完备,评价体系不健全。为期1周甚至4周的实践训练课程中,有的学生仅会独立地完成几项操作,只能对操作技能的运用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无法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实践训练过程较为随意,考核也不够规范严格,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1.3 双师型师资匮乏
高校的制造专业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工业企业经验和项目实践经历。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很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只会讲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无法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虽然高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但是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践中,教师的参与度不够深入,多流于形式,没能发挥企业实践的作用。部分高校也会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校授课,但是工程师却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体系零散、课程讲授能力不强等问题,虽然能满足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发展方面的需求,但是却又使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了缺陷。
1.4 教学资源贫瘠
高校制造专业的教学资源不丰富,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训课程硬件资源不完善。部分高校没能专门为制造专业建造车间实训基地,或者已经建造的实训基地里车床数量配备不足、车床老旧、用于实训的材料不够充足等。第二,实训课程软件资源不充足。机械制造类的编程软件版本落后,设计软件没有及时升级。大多数高校没能购置机械制造仿真软件。第三,理论课程体系中行业前沿技术空白。理论课程内容以基础性内容为主,多年来无更新,无法体现制造业的行业发展动态与新兴技术。
2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对策
2.1 优化课程结构
2007年,美国机械工程教育会议经过研讨后,得出结论认为,工程课程过于强调科学的基本原理:“工程的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产品创新和技术的商业化。工程教育必须转变为基础和实践并重,不但要有应用科学家所拥有的陈述性知识,还要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性知识。”因此,为了实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优化课程结构。第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应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以理论知识为基石,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深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内部联系,实现每科理论知识学习都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达到全面消化吸收,再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反思。第二,理论知识内容以实际运用知识为主。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要以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为立足点,那么理论知识内容的选择应该适当降低学术性,提升实际运用性。第三,实践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与社会需要。分析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综合二者,进行实践课程内容设置。
2.2 强化实践训练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高校必须重视、规范、强化实践训练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一,实训指导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可行、适用有效的实训目标。实训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技能接受水平,符合实训课程特征。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差别较大,教师应该设计分层级的目标体系,让其对所有学生参与实训都具有导向作用。第二,实训教师应该制定实训课程实施方案。梳理实训内容,分析实操技能,优化实训注程,明确实训要求。保证每节课都有独立的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实训方案的指导下,有序、有效、有目的地参与实训学习。第三,实训教师应该制定严格合理的实训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要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要做到实践理论与实践操作比例平衡,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要能够督促、鞭策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训项目。 2.3 加强师资建设
采用常规的、单一的师资建设方法,是无法快速地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技能强、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的。因此,高校应该转变思路,创新师资建设路径,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过程有机融合,大胆尝试团队式教学法、多导师指导体系。第一,团队式教学法是指多位教师组建团队,共同执教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掌握。团队教师优劣互补,指导学生学习与培训过程中,同时完成自我学习与提升,使自己迅速成长为双师型人才。第二,多导师指导体系是指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的教师不仅限1位,至少包括理论知识导师、实践操作导师、企业导师3位。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同时得到多位导师的指导,使理论、实操技能、实践经验都汇聚于学生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知识技能交融,使培养学生与自我成长过程融为一体。
2.4 丰富教学资源
制造专业教学资源贫瘠,就要丰富教学资源。针对上述提及到的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该完善实践训练的硬件资源。高校应该为制造业提供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里,设备、工具、材料的数量、质量、型号等,都应该满足学生实训的日常需要。对于大型、价格高昂的,学校如果无法购置,可以联系企业,创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第二,应该完善实训课程的软件资源。及时更新、升级制造专业学习的相关软件,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置制造仿真软件。学校教师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软件开发,弥补专业软件的不足。第三,完善理论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数字图书馆,搜集、整理、汇总制造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技术信息,制作多媒体课程资源库,建立专业习题库,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丰富知識点小视频。
参考文献
[1] 张勇明,李永松,曹佩红.“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9(2):63-67.
[2] 高玉芳,李薇.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0):72-75.
[3] 杜金萍,刘素明,赵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97-99
.①作者简介:李云峰(1985—),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0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