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新媒体这一行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为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使得传统的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不得不进行改变。在新媒体这一强大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传播体系和格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文章重点从如何改进、发展旧有的传播格局,怎样构建新的传播格局是本文的重点探究内容。
关键词 新媒体;科学传播;格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174-02
近几十年来,伴随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传播学本身也由一门生疏的学科变成了与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学科,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学科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社会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传播学不仅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这表明,传播学适应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媒体环境与科学传播间的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关于科学传播
我国是从19世纪才开始接触到科学传播这一概念。“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接触科学这一理念,因此,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科学传播逐步开展并得到重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发展的需要,科技不断发展,科学普及也随之提上了日程,开始逐渐大众化,为科学传播形成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科学传播是将关于科技的信息以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以达到科技信息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目的,且大都仅限于科学家。科学传播是实现科学普及的重要前提,没有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将面临巨大挑战。近些年来,科学传播有了新的界定,科学传播活动已经不仅仅只是科学家的活动,现在已经进入了普通群众的生活和视线。科技的发展,占据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制高点,由此,科学传播也在国家发展、民族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传播也是使人民真正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科学传播的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变化,这使得群众能够更加便利、快捷的获取到新的科技信息。但在目前的科学传播格局下,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还有以下几大问题制约其发展。
1)“把关人”的缺失。在当下的发展状况,新媒体存在的时间短,在规范性、制度性等方面仍有着不足和缺陷,尤其在传播内容方面,存在大量只追求收视率而弃基本原则于不顾的现象。例如,一味的迎合大众、满足某些受众的特殊需求等,都影响了科学传播的客观性,甚至有的节目直接完全丧失了客观性,这反映出了传媒活动存在的经营性、商品性。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将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关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在不被各媒体各平台重视的情况下,也未能让科学界重视。在这种科学传播把关机制不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科学传播内容的客观性根本得不到保障。从这其中反映出来许多问题,最该引起重视是“把关人”的缺失这一现象。各媒体和各平台应该改变思想,不该再一味的认为科学传播只是科学界的责任,而是自身应该有种责任感,做好“把关人”,向广大受众传播客观性的新的科学知识,遵守传播学本身的原则,使科学传播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等性质,做好引导公众,引导舆论的工作[ 1 ]。而且,科学界和媒体界都需要加强“把关人”的建立和健全,以便在新媒体的大时代背景下能将客观的信息报道给受众,同时也能更好的引导受众。
2)话语转化机制的缺失。在新媒体大背景的影响下,科学传播也受到了媒介化的影响,这使得科学传播有了方式和途径的创新,但同时在此背后也隐藏着弊端。当前,在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出现在众媒体各平台上时,其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也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了不良影响。这正是因为科学界和媒体界话语转化机制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因此,要在科学界和媒体界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话语转化机制,并能够找到二者的交汇点,以便于将繁杂难懂的科学术语“翻译”为简单易懂的大众用语。在遵循和尊重科学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向大众传播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
3)反馈机制的缺失。一直以来。科学传播都是属于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2]。说它单向性强,并不是说科学传播没有任何互动机制,而是说这机制较弱。例如,受众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方式对媒介信息进行反馈,但这种反馈大多是事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科学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科学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而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改变了从前的被动地位,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但是,这其中仍然还是存在着反馈机制的不足的问题,仍然实现不了传播与接受二者之间的及时性和直接性。所以,各媒体各大平台应注重群众的反馈,注重与群众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健全自身的反馈机制。
4)交流互动的缺失。目前,科学界与传媒界还是两个相对独立又陌生的领域,二者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使得二者之间相互不了解,于是科学报道的运作便受到了影响。只有在新闻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科学传播有序进行,也只有在二者的相互合作下,才能使得科学传播能够全面发展。
2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
1)领域融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化、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代名词,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促进全民共同进步,拓展科学传播的领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使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能更好的加以联系和融合,从而使得科学传播能够全面发展,并且与各个领域建立起互相交错联系的融合网。同时,也可以融合其他传播媒介,如报刊、广告等的优势来拓展,帮助广大群众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了解科学传播,从而推动科学传播新格局的构建。
2)建立新式传播模式。在如今的融合发展趋势下,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一些不入流的媒体平台上,也不乏所谓“科学信息”的存在,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受众对科学传播的理解,所以,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要正确的引导大众、引导舆论,建立一种由传播者到传播媒介再到受眾的传播新模式,解决多元化情况下的问题,提高科学传播内容的效率和质量,完善反馈机制,使科学传播体系更加完整,科学传播格局更加完善。
3)加强科学传播的宣传和教育。虽然当下科学传播已进入了大众生活,但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与理解,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这便要求科学界与媒体界的共同努力[3]。科学界的专业学者需要将传播内容进行反复的搜集、整理、选择、加工、处理等等,以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积极向上,同时又易于受众的理解。新闻工作者则需要客观、真实的将科学传播的内容向公众宣传、报道,同时也需要采取能引起受众兴趣,并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政府也该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同时可将部分内容加入到国民教育课程中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的认同科学传播。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代以科技为发展主动力的时代下,面对新媒体崛起的情况,这对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促进群众对科学传播知识更好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构建科学传播新格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所以,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发展,传播新格局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佚名.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48-150.
[2]蔡雨坤.新媒体科学传播特色研究:基于6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J].科普研究,2017,12(5):50-57.
[3]兰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159-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4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