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农村科普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时代农村科普服务于农民美好生活的任务更加艰巨。农村科普应全方位融入农村生活域,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农村建设。农村科普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普及、生产与生活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科普应更加关注文化的建设,关注在人的精神、人格培育中的作用,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农村科普;美好生活;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137-02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农村科普,不应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普及,而应全方位的服务于农民的美好生活。
  1 科普服务农民美好生活
  农民的美好生活,是一个实践的概念,其最终标准是农民的幸福感,它既涉及农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也涉及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农民的美好生活既是农民自身实践的结果,也是社会制度实践的结果。
  科学,如何助力农民美好生活?大致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一是科学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技术致富。二是科学可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三是科学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四是科学可培养农民的理性,提升农民应对、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五是科学融入农村文化中,可丰富农民的精神体验,培育更加完备的人格。总之,从物质生活的改善,到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长,到乡村环境建设,到增加社会开放度,处理日常问题,参与社会事务,到丰富精神生活,培育自信、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作用。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体验,科学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助力农民美好生活建设。新时代,农村科普要围绕如何助力农民美好生活来开展相关工作,要更加关注对农民的人文关怀,重视农民的获得感。
  2 新时代农村科普的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風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将科学精神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科普不再只满足于知识的普及、生产与生活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科普更加关注文化的建设,关注在人的精神、人格发育中的作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了科普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标。
  新时代农村科普有了全新的格局。一是农村科普应全方位融入农村生活域。科普服务于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农村建设。通常而言,农业、农民、农村并称三农,是难以分开讨论的,三农的提法,表征着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功能,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应协调发展,但之前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关于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关系,有学者指出,由于经济优先的社会观的支配,农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活中的弊端已积淀至深。现代社会应该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这三者的协调发展[ 1 ]。由此,农村科普要服务于农民的美好生活,需全方位融入农村生活域中,科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功能,还应充分发挥科普的文化功能。农村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农业、村落、农民的综合发展,既要有高效的农业,也要有优美的村落,也要有幸福的农民。以往的农村科普,比较重视农业技术服务,服务于农业的发展,但农村也是一个生活圈、文化圈,农村科普要融入农民生活,服务农村文化发展。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以往的农村科普,在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固然是农村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可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农民需求,开展有效服务。农民对技术的学习与实践,须建立在有效需求上面,需要有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可有效,才会避免形式主义的技术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重视农村科学文化服务。文化建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应有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有农民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活动内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每个行政村都要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站点。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场地与内容,科学的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此,特别强调农民文化活动广场或场所的重要性。当前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信息可从网络获取。网络无疑在文化建设,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人们所生活的物质空间,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人们生活空间的物质布局、景观等,对于人们的行为,对于人们的观念,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运行,依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试想,在一个设施破旧的村庄,即使人人都会用手机上网,这个村的精神面貌也不会振作。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场所,这个生活场所的文化环境很重要。但农村文化广场或场所的建设,关键是要看其使用率,要有场所、有硬件、有内容、有活动,真正成为了农民日常愿意去、经常去的地方。
  四是要进一步重视农村科普美育。科普美育就是将科学美纳入农民的日常审美当中,通过科学美,来培育农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审美需求、审美实践。将科学元素融入农民的审美实践中,可有效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培育科学审美,培育科学生活倾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利用科学美的元素。表现科学美的图像以及现代农田景观,都是农村科普美育的重要媒介。
  3 农村科普的几个误区
  关于农村科普,目前存在几个误区。
  一是认为农村科普工作是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唯一途径,农民科学素质的状况,取决于农村科普工作开展的好不好。其实,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进程等,农村科普工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农村科学文化的培育上来,农民科学态度的培育上来,提升农民的理性。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一种行为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民风的培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无疑,科普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将科学精神逐渐融入农村文化中。   二是农民科学素质的含义。目前,在科学素质的测量中,没有根据人群特点进行分类测量。比如,对农民而言,他们的科学素质应体现在哪些方面?由于农民的特殊性,农民的科学素质应有不同的表现维度。比如,农民理解并掌握作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辩证关系,农民理解并掌握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及相关技术,农民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用来指导生产、生活,这算不算是科学素质呢?如果把科学素质界定为理性地对自然的认知能力,这显然算是科学素質的内容。现在科学素质的界定过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极度忽视农民身边的科学。
  三是对农民常识的忽视。受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农村科普就应用科学消灭掉农村的“土知识”,农民的“土知识”是落后的、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农民的“土知识”,即农民的关于自然的常识,是农民在当地长期生活,经世世代代实践、积累形成的经验知识,会存在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但也有大量合理的因素在里面。尤其是,常识已融入当地文化,依据常识而建立起来了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农村科普中,应平等地将常识与科学对话,常识不是万能的,但科学在当地也未必总是有效的。农村科学文化的建设,完全可以在农民身边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提升,从而在农村建立起与农民生存紧密相关的农村科学文化。
  四是重技术和技能,轻科学精神建设。由于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较为明确,并且技术服务较为具象,便于组织与开展,因此,在我国农村科普的实践中,以各种类型的技术服务为主,对农民的精神服务有所忽视。虽然对新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助于农民科学精神的培育,但技术服务不能取代科学精神服务。在农村科普中,应进一步强化科学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当前,农民的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科学文化可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科普中应更加关注科学文化建设。农村科学文化的建设是一种民风的改造,通过科学文化建设,使农民精神气象为之一振。
  4 结论
  农村科普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客观地说,农村科普的难度很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内容?现在的农村科普是不是符合农民的需求?农村科普的目标是什么?农村科学文化建设应如何开展?这一系列问题,都难有确定的答案,都要在实践中探索。但毫无疑问的是,农村科普应更加全面地服务于农民的美好生活。经过科普,来改造农村文化,使科学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应是农村科普的最终追求。农村科学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新型农民,有助于建设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祖田修.农学原论[M].张玉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4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