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纪实摄影变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纪实摄影带来巨大变革,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摄影技术进入全新发展时期,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为纪实摄影带来巨大挑战。新时期,纪实摄影是描述事物及实现知识视觉化的有利途径,但人们对摄影作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为保障拍摄作品真实性,还需自法律及其他方面进行监督,从而优化纪实摄影环境,使信息技术与纪实摄影的融合朝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纪实摄影;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069-02
2006年中国国际摄影比赛某部获奖作品资格被取消,原因即作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调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纪实摄影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1 信息化技术对纪实摄影的作用
1.1 极速捕获
纪实摄影作品在展示形象及事件内容上吸引群众,掌握良好的拍摄时机对影像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拍摄方式需拍摄者掌握事件动向,从而明确拍摄时机。新时期,影像效果由技术及设备决定,比如佳能EOS-1DX相机,连拍及速拍效果良好。在拍摄跳水比赛中,运动员的整体活动时间在2秒左右,EOS-1DX相机自运动员起跳开始抓拍,2秒可拍摄24张影片,摄影师只需要手速快即可抓拍精彩瞬间,自抓拍的照片中筛选效果好的照片即可。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捕捉的图片更加理想。
1.2 实时成影
实时拍摄是数码拍摄的优势,传统胶片摄影,按下快门后需等待40分钟,才可实现扩印底片,整体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容易发生拍摄不到位及技能缺失等问题,对拍摄容易造成损失。数码摄影在拍摄后照片可及时浏览,曝光及形象不佳的照片可及时删除,并再次拍摄及调整,避免出现漏拍问题。且影像构图更加良好,色彩及影调较为精确,摄影师对作品满意度较高。
1.3 传播途径广泛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及水平发生变化,获取影像信息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时效性及纪实性要求较高的新闻摄影中,数码技术将传统胶片摄影取替。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出时配备数码相机及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及时间限制消失,加之微博及微信等平台的出现,新闻图片更加趋向大众化,新闻发表也并非仅是记者的专利。在四川凉山的火灾中,网络发布火灾详情的并非主流媒体,而是在场的群众,利用手机拍摄,照片在微博及微信等平台传播,转载速度极快。说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人们参与新闻的能力增强。
2 信息化技术对纪实摄影的挑战
2.1 易造假
数码摄影利用光电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图像及保存图像,前提技术与传统摄影技术无明显差异,但后期影像处理,在环境操作及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呈现明显差异。传统制作方式及处理过程复杂,专业水平较高且工作经验丰富人群才可实现,人工处理的照片痕迹相对明显,容易辨认。新时期在后期图像处理中往往利用计算机技术,比如PS等,可实现对图片的无缝修改,导致新闻摄影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摄影照片只需与底片对照即可发现真伪,未修改照片具有对应底片。数码摄影机拍摄图像利用RGB模式,色系组成包括红绿蓝等基本色,组成16 777 216种颜色,图像处理中可对像素进行改变,导致影像处理后真伪难以辨别,且鉴定难度较大。
2.2 主体功能极端放大
摄影技术使纪实更加容易,数码摄影使影像表现为多元化及全民化。影像作为大众喜爱的视觉传媒,纪实性图片是人们获取信息及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纪实摄影含有编辑人员的主观意识,为保障照片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对照片要求较为严格。比如,在拍摄中需控制广角及鱼眼镜头,后期处理工作往往局限在技术层,即修改原照片对比度及亮度等,图片内容禁止随意改动。但实际工作中,影像编辑人员为增加图片冲击力,往往对图片进行勾边及虚化处理,从而突出主体,表面保留图片客观性,但影像真实性大大折扣。个别影像不仅呈现现场,且能够加入编辑者主观色彩。此类影像的主体功能对人们对纪实摄影产生信任危机。
3 信息化背景下的纪实摄影发展途径
3.1 消除影像歧义
照片在时间连续及空间断裂影响下,使其充满歧义。公共事件中,时间连续可代表历史。若是个人事件,空间断裂则代表人生故事。普通的拍摄风景,光线及气候也会将连续性打破。除传统文字说明外,消除纪实摄影歧义成为人们关注问题。首先,利用组合方式呈现过程,传统摄影过程中,决定拍摄瞬间,决定性瞬间理论受历史时期影响,体现局限性。信息化时代,数码摄影及网络使人们可获取多个瞬间。将断裂影响根据事件发生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则体现出事件中呈现的关系,组合报道及图片等纪实方式成为视觉传达的有效方式。立足不同视角及视点呈现事物周围环境及人物使受众身临其境,利用知识结构分析画面,从而对事件进行囊括。其次,对记录性及纪实性摄影采取协作方式,可借鉴直播方式,将宏观镜头及中观镜头等拍摄,拍摄前分析事件情况,展开分组拍摄。1)环境组,负责获取事件环境,根据地理条件及空间原理选择拍摄点,并利用光纤及影调等语言,体现现场情景,有条件摄影团队可进行航拍。2)主体及环境关系组,负责拍摄图像中人物,明确人物及事物关系,需提早进入现场,注意应用反打镜头。3)主体细节组,负责抓拍细节,深入事件核心区,利用近景等呈现主体细节,编辑人员根据事件拍摄镜头选择画面进行重组,形成专题纪实摄影。
3.2 发挥受众监督效应
传统胶片拍摄中,大众同样具有拍摄权,但经济及技术等条件制约,影像传播话语权停留在少数人手中。业余摄影人员拍摄多为生活及家庭等内容,传播途径较为狭隘,无法在社会中有效传播。数码摄影及数字图像的产生,影像获取更加平民化及生活化,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自宏观至细节可利用博客在微博等发布,群众发挥评估及监督作用。比如,在各类纪实摄影比赛中,主办方往往会聘请专业团队对摄影作品进行评估,发现纪实类作品问题直接取消其入围资格,群众在此过程中便可进行监督,且具有发言权,针对客观事实可进行描绘,进一步扩大舆论范围。 3.3 提升影像鉴别效率
纪实摄影监督中需建立相关机构,配置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在光学成像原理及数字成像原理中分析光线及景象色差等,明确地理空间的关系、物体轮廓及是否被更改及覆盖。技术层面还需不断进行优化。数码摄影人员可利用电子底片格式文件,从而为保障摄影的真实性提供帮助。比如,在《影像中国》摄影活动中,规定纪实类作品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图片修饰,保障照片的真实性及准确性。修订范围包括,消除原件灰尘形成黑點,裁剪画面,整体色彩转变为黑白色,调整部分色彩,但不可改变色相,适当优化反差,禁止形成黑白反相。允许接片,需要证明接片目标即扩展视野,并非将图片二次合成。允许使用相机厂家提供的镜头矫正插件,但提供插件相关说明。
3.4 建立纪实摄影管理机制
纪实类摄影保存及归档需建立明确机制,构建纪实摄影背景资料库及图像库,入库图像采取相关的行政措施进行评价及核对,特殊情况下可展开现场核实。确认入库图片可在法庭作为证据。入库影像作者采取实名制管理,入库图片需建立网络公示机制,若影像与重大历史事件存在联系,可与拍摄者签订协议,并在法律层面强化对传媒人员造价的处罚力度,从而保障纪实类摄影影像的真实性。
4 结束语
摄影图片作为历史的见证及记录事实的工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及社会历史情境的真实反映。传统摄影技术与信息化时期的摄影技术发生巨大改变,但摄影的目标依旧为反映客观事实,发挥影像在信息资讯的互动功能,实现文献资料印证,为群众带来艺术性审美体验。信息化时期纪实摄影的变革具有一定发展机遇,但同样面临一定挑战,全方位提升摄影表现力,使影像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色彩,是新时期媒体人的职责及目标。
参考文献
[1]于韵佳,靖鸣.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吕楠纪实摄影作品的题材特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2):62-64.
[2]宋毅.浅析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国民主题呈现——以摄影作品《国人》和《新国人》为例[J].视听,2019(2):196-197.
[3]郝方甲.用文字拓展摄影作品记录时代的表达边界——国家博物馆“影像见证40年”摄影展图片说明创作解析[J].中国记者,2018(10):123-125.
[4]王络.佩德罗·梅耶尔 重新定义“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大师[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8(5):82-85.
[5]刘四清.让尘封的历史启迪心智大门——纪实摄影作品集《尘封记忆》观感[J].党史纵览,2018(4):57.
[6]蔡忠萍,左僖柔.新媒体环境下纪实摄影创作研究——以纪实专题摄影“集市”创作为例[J].科技资讯,2018,16(6):218,220.
[7]刘高峰.新语境和经验道别——结合《胜利街12号》谈纪实摄影[J].创作与评论,2017(22):103-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4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