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该地域的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因此,必须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进一步确保供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等。本文分析了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146-01
水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加,而水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加大,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推广。
1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1 灌溉设施匮乏,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部分区域节水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工程蓄水能力、渠道灌溉能力、泵站排洪能力均下降,导致缺水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大大降低了小型水利工程灌溉系数,已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由于部分水利工程存在大水漫灌現象,无法满足当地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干旱以及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农业高产与稳产[1]。
1.2 投资渠道分散,资金筹集较为困难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企业不发达,缺乏筹资能力,节水灌溉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区域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近几年水费价格较低,难以根据实际的管理成本进行收取,再加之部分地区经济落后,无法对用水大户进行筹资。
1.3 农业效益较低,影响灌溉工程建设
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增加了农户的管理与投资费用,因而必须出台较为稳定的扶持政策,使农户认识到节水灌溉工程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并可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由于大部分节水灌溉工程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开采水资源,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可持续应用[2]。
2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2.1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带动示范区发展
根据当前部分区域节水灌溉设施匮乏、工程标准较低的现象,必须要探索出高效的技术发展新模式,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运行体制,进一步推动节水增粮政策的有效实施。在示范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程规范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水利和农机、农业等各项技术有效融合。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节水灌溉,可以采用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式农场、种植大户等管护主体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方筹资资金
采用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后期养护,结合水利工程管理方法,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农村水利工程的运行养护,将水利工程当做重点项目,同时多方争取养护资金,进一步加强本区域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另外,制定科学完善的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补贴,有助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可持续管理与维护。
2.3 提高农民节水灌溉热情,推动节水灌溉工程稳步发展
农户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在选择节水灌溉项目时,应当以改造为中心,选取水资源充沛且电力设施有保障的区域,分析待发展区域的水源保障能力,并做好群众发动工作,确保节水灌溉工程能够持续供水。通过发动群众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效建设,可以选取经济作物增收显著或者是粮食作物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逐步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农民节水灌溉热情[4]。
2.4 进一步规范节水器具,采用先进的滴灌控制技术
积极引进外地企业以及先进的技术,出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优惠政策,加强本地企业的扶持与引导,形成适合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具体规模。应用先进的滴灌控制技术,切实提高节水灌溉效率与质量,并且有效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条件控制,切实增强自动化水平。
3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技术以及维护模式、管理运作模式无法满足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建议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引领社会成员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发展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杨飞.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1):78-79.
[2] 李琼.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84.
[3] 丁立.计算机在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2):46-47.
[4] 周振霞.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2):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9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