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也在不断深入。在新的时代下,探究式学习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点,使用探究式学习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探究式教学属于积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物理课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虽然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些弊端,笔者基于初中物理力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120-02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重要模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师应关注探究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升學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1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成绩在中考中占据一席之地,某些教师在关注物理成绩期间,忽视了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比重逐渐下降,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点时,难以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同时物理探究性力学课程学习中,考核的内容、实验知识、理论依据间的关系十分严谨,要求教师充分关注物理素养,避免学生形成不良的探究习惯,结合时代发展,初中物理课程理念应具备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中,改善不足之处。
  当前环境中,由于物理教师面临应试教育压力,实践课程较少,在教学期间,当教师不注重实践与物理理论知识的融合后,就难以提升学生的作业效率;譬如某些学生缺乏物理基础,在难点学习中无法完全吸收课堂知识内容,在后期练习中难以提升物理成绩。物理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引入人文关怀理念来开展物理课堂。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设置有效的物理课程教学活动。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是某些教师难以关注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教学理念未能真正融入课程中,导致教师制定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设置趣味性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某些物理课程的探究过程相对繁琐,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完成实验活动。譬如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课程中,学生应以“浮力”为主,思考其与多项要素的关系,包括: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探究内容相对较多,学生难以在单节课程中解决。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合作内容,在教学情景中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部分解决思路,确保学生能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在重难点课程学习中,当学生的认知能力出现阻碍后,教师不应立即提供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共同探究中解决难题,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探寻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采用几个步骤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包括:问题分析、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的探究步骤中,引导学生感受力学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个长期的阶段,初中阶段属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喜爱。教师在物理知识点讲解中,应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有序的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性问题中,探究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小组的形式来探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印象,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摩擦力》一课中,设置的实验活动为:学生将物体放在桌上,通过不同力量的施加来完成匀速滑动。随后邀请其他学生,在桌子表面施力,在匀速滑动中体验摩擦力的差异性,同时思考问题“摩擦力为何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差异性”,随后让学生开展对应的物理探究式活动,在自主活动中探索认知规律。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中,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物理教师结合学生的物理基础,制定对应的探究性实验策略,将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其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2 设置复杂的探究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
  又如力臂概念的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力臂在生活中学生难以感受到,所以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向学生构建一个易懂的力臂概念,学生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设计实验环节的优势,借助自制教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及实验设计期间,由于圆盘上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力臂的位置上探究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问题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思考,并且让学生记录随笔,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认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教学要素包括语言、课外与奖励引导。语言引导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活动,教师通过导向性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方向。课外引导属于引导的关键途径。新课程标要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各小组的实验情况,譬如:当小组的意见持有不同时,教师应及时疏导,尽量减少小组产生冲突;表现较佳的小组应进行表扬,对于遇到学习阻力较大的小组给予部分指导,但指导与调控不能次数过多。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重要联系,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准备中深入分析教材概念。
  2.3 趣味操练法,拓展学生知识面
  生动有趣的物理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导入环节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简单明快、轻松活泼、具备探索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欲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关注成绩,而且应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梳理物理知识系统,同时创设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与学习方向,通过鼓励学生掌握基础的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思考内容有序协调。譬如在力的概念讲解中,带领学生做下列实验活:用磁铁吸引铁钉、用手拉弹簧秤的挂,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回答:当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后,会感觉到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拉弹簧期间,手也被弹簧所拉。
  通过例举受力作用的物体,来开展力的概念课程讲解。在力的概念讲解中,使学生意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并且在课程中演示该情境,教师通过细线来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随后学生能够指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教师也可以演示磁铁吸引铁块的情境,为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原理,并且讲解一系列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来指明某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力学探究性课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突破物理学习难点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课程的魅力,提升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旭升.破解初中物理浮力问题之难[J].中学物理,2018, 36(2):14.
  [2] 江婷婷.思维地图在初中物理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 朱尚杰.活跃的思维是创新性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以几个初中力学问题的巧妙求解为例[J].中学物理,2018,36(2):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4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