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管理视角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网络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因网络素养缺失造成的“失范”行为,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高效管理的视角,尝试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策略。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大学校园的平安稳定,以及我国网络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建议。但是大学生的整体网络素养明显不佳,尤其是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让人担扰。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今中国的网络环境,己经演变为年轻人的自由线上狂欢和网络素养的全方位塌陷”。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失范 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a)-0235-02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教育载体,是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言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及成长成才,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和谐网络空间建设。
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1.1 认知失调:偏见
对于9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互联网的“原始网名民”,网络充斥大量复杂的信息,该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还不具备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严重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也为偏见这一社会普遍现象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宣泄途径。这些带有偏见性的立场的观点和一些具有功利性的意见和想法,破坏了大学生循序渐进正常了解真实社会的步骤,造成认知负能量和不良情绪的感染,对一直以来的常规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带来颠覆性的震撼。
1.2 情感失调:孤独冷漠
网络媒介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启了知识搜索功能,但却无法弥补心灵的缺口。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就必然占据了大量与身边同学、老师甚至父母亲朋的现实交往空间,稀释、甚至淡化了家庭群体间原有的强社交关系,造成学生的现实社会支撑系统的坍塌;其次由于虚拟世界扩大了交往的边界和范围与现实生活的单一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产生抱怨等痛苦情绪,继而发展为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内心孤独无法自拔。
1.3 行为失范:失德沉溺
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造成网络认知模糊、对网上的信息的鉴别力低下,在网络空间的隐匿下之下出现道德底线不断下移,出现一系列道德缺失现象,如网络造谣生事、实行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1]。其次,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空间, 不愿走到现实生活中,忽视现实社会的价值。个体完全丧失了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个体难以依靠自律来掌控自己的上网时间,失去了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生活的节奏和工作的秩序被打乱,甚至对身体机能造成破坏。
2 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培育路径
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培育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有了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就能减少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正确、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使网络成为其成长成才的便利工具[2]。
2.1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紧紧抓住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网络空间中,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3]构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平台,充分占领校园网络宣传和教育的阵地,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播,在校园的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BBS等网络化的平台系统,要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的内在要求,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覆盖面。
其次,结合线下校园活动,学校要大力鼓励学生各种社团组织,定期举办各种网络知识培训、网络安全知识知识竞赛、邀请媒体相关人员进校园举行网络传播知识的培训,让同学们掌握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使网络在我们身边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起到了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
2.2 加强网络安全法治宣传
我国已在2016年颁布并于2017年6月1日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足以見得国家对于互联网领域安全问题的重视[4]。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以外,还要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高校可以邀请网络安全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校园进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案例,分析高校的校园安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素养。其次,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征订《网络传播》这一全国网信工作指导性刊物,与时俱进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安全的前瞻性理论知识,提升一线高校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
2.3 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
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确、联动协调的校园网络安全监测队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保护及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在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口整合资源,合作协调,化解危机;构建监测研判机制,密切关注新媒体平台和重点网站上的言论[5];构建引导干预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构建分析甄别机制和自我管理机制,引导大学生群体建立为为自己发还和传播信息负责的态度,提升自身的甄别和分析能力,学会理性分析,不传谣不造谣、不盲目听信散播,加强自我管理,积极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 2.4 提高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
教育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不但对培养信息化人才、实现国家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网络教学也具有实践价值[6]。新时代的发展对教师也提出的新的要求,高校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定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包含国家安全法、形势政策、网络传播等,提升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增强教师的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2.5 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学体系中,并且开设有专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而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该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要求并且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适应的课程,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
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牢牢把握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指导,培养具有较高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大学生;在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形成正确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是要传授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用途,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要注重培育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及网络的自我约束力,能够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三是,注意培育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四是,课程内容上注意设置学生自我管理的相关课程,时间管理、学业发展与规划,“互联网+”的創新创业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落脚于学生的管理同时,要在注重培养和于社会市场接轨的整体素养提升,满足社会对年青一代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需求。
在课程设计上,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一是要根据各个年级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媒介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的网络媒介接触情况会有所差别,要做到因年级而异。二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开设具有专业适应性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即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习、研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3 结语
高校是我国人才的重要输出端口,肩负着人才的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充分发挥的高校的基础性素质性教育的作用,发挥大学课堂这一系统性培养人才的优势,完善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的领导及培养体制,积极营造高校校园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人才、传播、保障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助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同时,大学生要努力的增强和培养自我约束意识及能力,内化相关网络道德、法律知识,严守道德底线,积极提升自我的网络素养,网络不是不法之地的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 武文颖.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沉迷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 席韩花.论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D].江苏大学,2016.
[3] 黄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的设计与建构[J].安康学院学报,2016,28(4):120-122.
[4] 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发展大事记及重要成就[J].人民论坛,2017(29):26-27.
[5] 杨月圆,康和平.基于专业化的成人教育管理者培训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3):36-39.
[6] 李燕,袁逸佳,陈艺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