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常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对水稻高产极为不利。本文结合寿县水稻生产实际,总结了水稻稻瘟病几种常见发病类型的田间识别症状,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田间症状;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0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水稻稻瘟病又称为稻热病、火烧瘟等,是水稻生产中常发的重大病害之一。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在全球水稻生产区均可发生,尤其在雾露持续时间较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地带稻区发病程度重,具有突发性、流行性、毁灭性等特点,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重者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1]。
寿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1.33万hm2。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加上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农药的过量施用等,水稻稻瘟病在寿县地区呈流行发生的态势,给当地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结合寿县水稻生产实际,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症状、发生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探讨,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1 田间症状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灰梨孢和稻梨孢,主要对水稻等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产生危害,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可以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2]。
1.1 苗瘟
苗瘟发生时间主要在水稻3叶之前,一般在2~3叶之间多发,主要是稻种中携带病原菌造成。发病后,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秧苗颜色逐渐转为枯黄,基部为黑褐色,叶片褪绿变为淡红褐色,最终整株秧苗死亡。
1.2 叶瘟
叶瘟多数发生在叶片上,叶鞘上也有少量发生;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期至拔节期这段时间发病程度重。叶瘟有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慢性型和急性型2种类型最常见。一是慢性型。刚发生时叶片上出现小病斑(暗绿色),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成梭形,两头尖中间大,病斑边缘褐色,最边缘有一层淡淡的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经常有褐色坏死线延伸出来;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叶背产生一层灰色霉层,之后很多病斑连成不规则状的大斑块。二是急性型。发病后,叶片有椭圆形或者近圆形的暗绿色或者灰绿色病斑形成,叶片正反面均产生褐色霉层。三是白点型。幼嫩的叶片发生稻瘟病后产生近圆形的白色小斑,不产生孢子[1]。四是褐点型。此种类型一般在老叶上发生较多,在叶脉间产生褐色斑点,孢子量很少。
1.3 节瘟
此种类型在水稻抽穗后发生较多,刚发生时在第1~2稻节上出现黑褐色小斑点,然后绕着稻节逐渐扩展,最后病斑变为黑色,容易折断。早期表现为白穗,随着病情扩展,后期发病部位逐渐干缩坏死[3]。
1.4 穗頸瘟
穗颈瘟在穗颈、枝梗、穗轴等部分发生较多。刚发生时产生浅褐色水渍状小斑点,之后病斑逐渐扩展,最终导致穗颈节坏死。如果水稻生育期中发生穗颈瘟较早,则容易发生白穗;如果发病迟,则造成籽粒干瘪,影响产量。穗颈瘟一旦发生尚无有效药剂防治,因而要提前预防。
1.5 谷粒瘟
谷粒瘟一般在护颖、谷壳上发生,发病程度重的可导致水稻籽粒变为黑色。如果在谷壳上发病较早,则产生椭圆形病斑,中间呈灰白色,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谷粒变瘪;如果发病较晚,则产生椭圆形或者褐色不规则形斑点。护颖上发生时一般颜色转为褐色,由稻种携带的病原菌侵染发生。
2 发病原因
2.1 水稻的抗稻瘟病水平差,品种单一
通常情况下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以及发病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水稻品种的抗性水平有关。目前很多水稻品种刚引入时可能稻瘟病发生轻,经过几年的连续种植发病程度加重。很多地方的水稻品种多是垂直抗性品种,缺乏水平抗性的品种,品种过于单一,大面积种植后可能会导致病原菌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2.2 气候条件适合稻瘟病病原菌繁衍扩散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品种因素是内因,气候等环境因素是诱导其发生的直接外因。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是温度、光照、水分。一般温度28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持续6~10 h即可导致稻瘟病的侵染发病;如果温度为26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饱和,持续24 h以上也容易发生稻瘟病;水稻抽穗之后遭遇温度降至20 ℃以下,会导致水稻长势衰弱、自身抵抗力降低,一旦发生连续阴雨天则会造成穗颈瘟的发生[4]。 2.3 栽培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
栽培管理得当可以使水稻植株长势健康,不仅可以提高抗病能力,还可以对田间小气候产生影响,影响病原菌的生长。以施肥、灌水2个方面最关键。如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水稻植株长势过旺,茎秆细弱,抗病能力降低。
3 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的防治重在预防,早期应选择对病虫害抗性水平高的品种,做好田间管理,改善田间小气候,及时消灭田间越冬菌源,并谨慎选择药物。
3.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
不同的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抗病能力,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来的抗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早期选择适合栽植地当地实际情况的抗病优良品种是有效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因此,要结合寿县水稻生产情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引进新品种时,要先经过小面积的示范试种,确定其适合在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下种植之后再大面积推广。在品种布局上要科学,不可采取单一的种植方式,可以选择高产优质的杂交稻品种进行合理搭配,一般当地主栽品种栽种面积在90%以上,适当结合栽植地海拔、品种熟期搭配其他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即将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1 000倍液中,48 h后捞出进行拌种催芽;也可以选择包衣种子,以减少稻种带菌造成病害的发生。
3.2 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将田间越冬病原菌清理干净。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多來源于种子或者田间稻草,因而做好种子处理、清理田间稻草可以减少大部分残留的越冬菌源。二是适时早栽。在寿县地区水稻播种的适宜时间范围内尽量提早,缩短叶瘟危害的时间,降低水稻生育后期可能受到的低温连阴雨的不利影响。三是科学施肥。结合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特点以及水稻栽植地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施肥,提高底肥的施入比例,降低追肥施入比例,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无机化肥用量,合理控制氮肥、磷肥、钾肥的配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针对性地进行配方施肥,多施水稻专用配方肥,为水稻健壮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条件,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四是水分管理。浅水插秧,返青时保持深水,确保水稻田内水、热、气等条件的协调,促使水稻早生快发;水稻分蘖期快结束时晒田;水稻抽穗至扬花期不能断水,确保田间一直有水。五是进行区域化种植。栽植水稻时尽量避开往年经常重发病的老窝田,采取轮作方式,降低田间积累的病原菌基数,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几率。
3.3 慎用药剂防治
加强对水稻田的检查,一旦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发现中心病团,先将病团拔除干净,集中烧毁或者深埋,之后再喷施药剂,谨慎选择药剂类型,可结合不同发病时期针对性地用药。一是早期进行药剂浸种,将种子浸泡在多菌灵、三环唑、石灰水等溶液中进行消毒处理,浸种时药液的深度要比种子高10 cm,浸泡期间不要搅拌,加上盖子避免阳光曝晒。二是把握好防治关键时期。移栽水稻前3~7 d选择18%~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等药剂对准叶片进行防治,秧苗进入3~4叶后施入18%~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00 g/hm2或者38%~40%富士一号乳油1.8 kg/hm2等药剂,对防止叶瘟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抽穗前防治对穗颈瘟的效果比较好,把握好防治时间,可在孕穗破口期施入70%~78%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70%~78%丰登可湿性粉剂375 g/hm2或40%异稻瘟净乳油1.5 kg/hm2等药剂进行防治。
在喷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治1次后及时在田间观察,如果病情继续扩散,可在5 d后再喷1次,注意各种药剂更替使用;防治穗颈瘟时如果田间发病较重,且降水较多,则在水稻进入乳熟期后再喷施1次;用药量和兑水量要充足,喷施均匀;如果喷药后正好遇到降雨,则在天晴后再喷施1次。喷药时间在10:00前或者15:00后,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不在水稻花期喷药,以免对其授粉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喷药器械选择弥雾机,则操作时要结合风向科学确定喷施走向,宜保持行走的方向与风向垂直。
4 参考文献
[1] 王玉春,宋国智,牛学芝,等.水稻稻瘟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5(6):15.
[2] 陈登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闽东农业科技,2003(2):21.
[3] 彭昌家,白体坤,冯礼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1(11):106-114.
[4] 李龙昌,张少林.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4(2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