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历史人文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涛 杨茜璐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推进,对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历史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06
Thoughts on History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NG Tao[1], YANG Qianlu[2]
([1]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2]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ability.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develop rich and colorful teaching modes, adopt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xercise and cultivat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improve them.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motes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istory teaching; research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随着技术进步,全球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需要我们对新技术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重大改革,按照要求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依照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高校的历史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数据分析和沟通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具备在新科技定义的新经济环境下掌握其需要的读写能力与技能。
1 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经济体系变化,教育必须改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历史教育不应专注于用各种历史知识去充斥学生的大脑,而应该用思维引擎重新适应、用创造的心态和思维灵活性去校正、思索、发现或者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历史认知方式与思想。不再培养单纯的接受者,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的是创造者,需要的是创造者的行动与新的思想火花,学生必须是参与者。
这要求我们要按照新的学科框架——人类学(humanies)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目标不再是知识的传授与识记,而是以学生的内在力量为根基,培养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它的内容以新的读写能力的方式存在:过去,读、写和数学计算能力形成了参与社会的基础,现在,新的历史毕业生则需要在旧有的能力基础上加上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过去,学生只需要学会教材,记住知识就行;现在,历史毕业生的工作离不开大数据,信息流,需要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处理数据流,需要他们了解各种新技术对社会及他们工作的影响,需要他们有沟通与设计的能力,学会如何与社会与环境进行合作。因此,单纯的人文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远远不够,需要设置更多的带有科学素养培育的课程;更多的技能性课程,使学生能学会更有效的合作;更多的与以后的工作场所接触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自主的认清职业要求,更有效的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创造能力。 2 探索新的课堂模式
对于历史课程来说,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还不稳固,还处在接受式学习阶段。因此通过新的课堂模式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新的调整,明确了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向,加深了知识结构,划定了教学重点,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进入大学后,很多老师依然认为,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对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现象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死记硬背加以巩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完成历史知识教学。然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高等历史教育,要求学能够具备更高的能力,要想获得这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学生必须做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听讲,记笔记,甚至也不仅是课后阅读、案例研究和课堂模拟,而要这些能力固化在他们的思维中,身体上,需要在真实的、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并具备这种能力,比如合作与实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正是通过这些不断的练习与体验,学生才能象掌握一门体育技能一样,学会用独特的历史眼光去思考的方法与能力。
(2)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中学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做笔记、死记硬背和老师问学生答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进入大学以后,情况还是如此: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材内容为主,不涉及过多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接受知识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新的时代要求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教育,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负责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采用翻转课程与微课教学方法以及对分课程等新的课堂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听课与识记,而是在学期初就把本课程内容、大纲、要求、材料以及PPT等上传到课程中心,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承担主动学习的中心,学生像球员,教师则是教练与裁判的双重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3 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的大学历史教育,教师只负责课堂教育与课后自己的备课与科研工作,其他工作则主要由其他教辅人员负责。很多教师备课只是备自己想上的课,不了解学生需求,也不能为学生以后的人生与职业发展给予最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很多教师到毕业时,都叫不清学生的名字。这根本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教师固然与行政人员各有分工,但工作不能分裂;教师虽然工作也很辛苦,但不能忽略学生需求,双方各种为战。相反,这三方要相互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由教辅人员和教师成立一个可以扩展到课堂甚至学校之外的网络社区,大家可以在网上及时沟通,以长时段,相互沟通的模式塑造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争取能够制作出能让学生在现实与线上相互配合,更主动展示自己,评价自己的激励机制。比如,大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内容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录制成线上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清晰的加工融合,就某一历史事件对它的前因后果、发展历程和产生的影响连贯起来综合分析,使学生在线下,就能基本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对某一历史事件,而线下,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学生的表达、写作等各种能力。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用新颖、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无限加大课堂容量,甚至通过一个课件可以讲完整本书的内容,或者讲完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全部历史,使学生既能对所学知识温故知新,又能加深理解,明白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结语
总之,技术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大学的历史教育试,我们要适应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學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陈出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进我国历史教育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E·奥恩(Joseph E.Aoun).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李海燕,王秦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
[2] 项南.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23):205.
[3]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科学教育出版社,2017.12.
[4]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