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思系术语统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亓昶皓
摘 要:建国后,我国颁布了多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文件的内容愈发科学,愈发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愈发符合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要求。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前景将十分广阔。回顾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清理思绪,在一种整体观的视野中审视既有研究的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又给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概念 判断 认知 推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191-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组织编订了多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綱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此外,教学大纲还受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预期。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给当今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每个公民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为了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然,而作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语文课程的改革就更为世人所关注。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编制。为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体现在其相关要求上,因此,该文选取自建国后至今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梳理,“概念”“判断”“推理”“认知”4个关键词为抓手,对历年教学大纲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我国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而得出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
2 统计数据
2.1 “概念”
在小学课程标准中,1950年1次,1955年10次,1956年10次,纵观小学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共出现21次;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1956年15次,其中12次出现在初中,3次出现在高中,1963年4次,其中1次出现在初中,3次出现在高中,1978年和1980年均出现7次,1996年在高中出现1次,2017年在高中出现6次,纵观中学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共出现40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共出现4次,均出现在2011年版本中。共59次。
不难看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概念”的看重程度要甚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且可以发现,在1955—1980年这25年间,是最重视“概念”教育的时段。
2.2 “判断”
在小学课程标准中,1954年1次,1955年3次,1956年5次,1991年1次,纵观小学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共出现10次;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1956年1次,1978年8次,其中4次出现在初中,4次出现在高中,1980年10次,其中4次出现在初中,6次出现在高中,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均1次,1991年2次,2001年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7次,2017年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9次,纵观中学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共出现29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2001好2011年各出现2次,共计4次。共43次。
可以看出,类似于“概念”,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而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判断”的把控和训练。
2.3 “认知”
历年小学课程标准中不曾出现对“认知”的要求;中学方面,只提到过2次,2001年和2011年的高中课程标准各1次;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标准中提及1次“认知”,2017年提及6次,因此共9次。
从统计中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我国课程标准至今尚未将“认知”作为学生发展的重点难点,对“认知”的重视程度不高。
2.4 “推理”
小学课程标准中,只有1954年出现1次;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1963年4次,其中1次出现在初中,3次出现在高中,1978年5次,1980年5次,全部在高中,2001年出现1次,2017年出现6次,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推理”共出现21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曾提及。共22次。
可以发现,对于推理,即逻辑思维能力,课程标准对高中学段学生的要求要远高于别的学段,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学生几乎不被要求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3 比较和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和汇总可知,在历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概念”共出现59次,“判断”共出现43次,“认知”共出现9次,“推理”共出现22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四者之间有主次之分。
通过查询《现代汉语词典》可知:
概念: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1950—1956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学生掌握概念,旨在从小学时起建构语文知识体系,熟练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识,将这类知识添加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学生可以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
判断: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效地总结归纳课内外文章的主旨,通晓文章中心思想,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反复提及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正是力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判断力,使学生能够辨别文章中思想内涵的正反面,从而达到让学生甄别文章的积极与消极方面,有选择地汲取知识乃至于人生哲理,健全自己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认识并知晓,这是语文核心的任务,更是学习的要义。从根源上讲,认知和判断是一体的,认知并非全盘接受,更非全盘否定,需要有一个将外来信息内化为自己所持思想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理解,更需要判断,需要的是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准确辨别。我国课程标准对于认知提及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知这一过程过于笼统,故而将认知过程细化为认识、接受、理解、辨别、归纳、发现等易于实施和接受的步骤,并非是不将认知作为课程标准的重点。
推理:是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即前提)推出新判断(即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普遍的观念认为语文学科对推理能力的要求沒有理科类学科高,然而,无论是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还是进行口语交际,推理能力都是必要的。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掌握推理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思考,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同时,学习形式逻辑还有利于掌握语言知识,有助于将来从事工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是对已知知识的引申而获得新知识,其思维过程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掌握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进而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实现知识迁移,还能有效推动对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
此外还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对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教育不再是教学的重心。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在不断地结合实践和社会形势、国际形势,在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规范性课程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的语文教学,是建立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引导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很是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汉语文化修养和汉语文化教养。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修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情感、思想、精神以及汉语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较深厚的母语文化修养的人。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教养就是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人格、汉语文化自豪感和汉语文化的自信心、自强心。这两个方面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文化基石,这也是育人的内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的,提出了语文教师应该“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此次的统计分析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仔细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 它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无疑是都市话语霸权的表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很显然,这些目标明显地体现着都市化的倾向。我们必须清楚,我国许多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连买教科书都十分困难,上学都还需要众人资助,家中又怎么会有藏书呢,网络又有几人知晓呢。在这方面,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这些目标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可以说,作为纲领性文件的语文新课程标准遗忘了农村教育的现实,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课标要求不符合近半学生的教育实际情况,农村教育的现状应继续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屠锦红,徐林祥.改革开放30年语文教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59-63.
[2] 郑银凤.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79-82.
[3] 刘云国.新理念大突破——试比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J].中学语文,2007(5):3-4.
[4] 赵安柱.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J].语文学刊,2007(14):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5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