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土壤农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土壤农作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新时代背景下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分析了土壤农作学课程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国又要立足区域特色、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和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土壤农作学 教学改革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47
Teaching Reform of Soil and Crop Sc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LIU Jilong[1], FU Qiang[1], ZHANG Lingling[2]
([1]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2] College of Scienc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Abstract Soil and crop scienc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jor, and its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is imperative.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eaching contents of soil and crop science,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crop science course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jor, finally explored teaching reform of soil and crop sc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blending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determining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ing universal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teaching team having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 and building teaching mode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Keywords soil and crop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new era
隨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壤农作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新时代背景下,土壤农作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壤农作学课程提出的各种要求。作为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土壤农作学课程的一名主讲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土壤农作学课程进行正确定位,提升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 土壤农作学课程简介
土壤农作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土壤农作学涉及土壤学、作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植物生理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目前使用的土壤农作学课程教材是桑以琳教授主编的《土壤学与农作学》,《土壤学与农作学》共包括九章,分别为绪论,土壤的形成、组成与分类,土壤基本性质,土壤水分的形态,土壤水分的能态,土壤耕作与管理,低产田改良与土地资源利用,作物与水,主要农作物的灌水制度等。[1]
根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土壤农作学课程目前主要讲授所使用教材《土壤学与农作学》的前八章内容,《土壤学与农作学》的第一章绪论具体包括土壤、土壤学与农作学与水利工程专业的关系、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组成与分类具体包括土壤的概念与土壤肥力、土壤形成与分类、土壤三相组成、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类型的肥力特性;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土壤酸碱反应与缓冲性能、土壤胶体化学与交换吸收性能、土壤养分、土壤的孔隙性与当量孔径、土壤的结构性与团粒结构、土壤的通气性与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的热状况;第四章土壤水分的形态具体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水分常数、土壤含水量的表示及其测定、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墒情和田间验墒;第五章土壤水分的能态具体包括土壤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能态测定方法、土壤水分运动;第六章土壤耕作与管理具体包括农田土壤水分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耕作与土壤水分关系、施肥与土壤水的关系、水土保持基础知识;第七章低产田改良和土地资源利用具体包括盐碱土、风沙土与荒漠土壤、渍害水稻土、红壤、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第八章作物与水具体包括作物的水分生理、作物与水的生态关系、作物需水规律及对灌溉排水的要求、节水农业的生物学基础与节水灌溉研究。[1] 2 土壤农作学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目前正在执行的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水利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上述工作的、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土壤农作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密切相关的土壤农作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农田水利等专业课和从事农田水利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土壤农作学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提供的基本知识是多方面,[1]如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灌水方法有很多(畦灌、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等),每种灌水方法也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实际过程中在选择灌水方法时,要考虑作物、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2]土壤的透水性特征是选择灌水方法的一个指标,而土壤透水性的强弱与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以及土壤机械组成等特性密切相关,学习土壤农作学课程,掌握土壤透水性与土壤孔隙性、结构性、机械组成等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可为实际过程中灌水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3 土壤农作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土壤农作学课程作为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理论授课时数为32学时,实验授课时数为0学时,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农作学课程总学时数偏少,无法设置课内实验,而土壤农作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如何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如何测定土壤水分、如何测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如何测定作物光合特性等。土壤农作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目前授课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有机结合,比如在农田水利学(灌排工程学)的实验课中适当补充和强调土壤農作学课程实验内容,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视频。
(2)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国又要立足区域特色。东北农业大学位于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方季节性冻土区,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人才时,既要面向全国,又要立足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冻土区土壤农作与非冻土区土壤农作存在差异,因此,在土壤农作学讲授内容中,要体现出冻土区土壤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农作的影响,将土壤农作学一般内容与冻融对土壤农作的影响完美结合,构建体现寒区特色的土壤农作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而为复合型和高素质农业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土壤农作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3)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土壤农作学涉及土壤学、作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植物生理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土壤农作学课程的讲授需要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讲授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但要求教师在实际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往往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而且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待某一个问题,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对于提高土壤农作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进而对农业水利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利的。
(4)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势在必行,国内很多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正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工作。进行工程教育认证时,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等都需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置和撰写。作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构建与工程教育认证相匹配的土壤农作学课程教学模式,是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讯作者:付强
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大北农学者计划”教育学人基金项目暨校级教育教学研究入库培育项目(JYXRRK2018021)和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桑以琳.土壤学与农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5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