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BSC+2”模式下沧州中小企业发展与高校融合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众所周知,在“BSC+2”的新模式下,校企合作又开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改革形势。校企合作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渠道,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高校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无论是对于企业、高校还是大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一项措施。
  关键词:“BSC+2”  新模式  高校  科技型中小企业  深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32-02
  1  关于“BSC”新模式的简要介绍
  很多人可能对“BSC”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提到电子商务大家却是耳熟能详的。“BSC”便是建立在原有电子商务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中“B”代表的便是厂商business,“C”代表的便是消费者,即customer,而“S”呢,代表的则是服务商,即service。但是,“S”也不仅仅代表的是简单的一个服务,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更为完整和健全的“立体型”服务体系。
  2  沧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自主政策引导不足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便是其发展的源动力。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沧州市目前已经实施的相关政策的确在促进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沧州市这些政策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其更加侧重于投资过程后期的扶持与规范,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部分开发费用摊入成本、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政策等。而对于企业投资过程前期的关注力度并不是很高,其并没有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帮助,对于投资者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比如,刺激大学和实验室的技术向市场转移、从源头上帮助区域以外的企业进入本地创业,以及帮助创业早期的科技型企业度过研发周期的资助政策不多。
  2.2 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沧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就比较小,资金实力并不雄厚,所以导致它们在自身技术研发经费的调拨上也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其次,沧州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并不充足。目前,沧州市科技创新扶持经费总额是比较低的,其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而能够分配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更是少之又少了,这会大大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
  2.3 企业核心技术少,保护有待加强
  笔者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近几年沧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是在逐年增长的,但是在科技发明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却始终不是很多,这就说明沧州市专利产业化能力还有着非常大的上升和进步空间。而且沧州市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对自主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专利申请的引导力度有待加强,需要不断增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4 创新人才缺乏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便是人才,在加之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其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质人才来参与其中,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笔者了解到沧州市研究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数量都不是很多,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更是非常短缺的,这就导致整个沧州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并不是很高。从当前沧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整体人才质量和层次都是处于偏低水平的,而且人力资源也是非常紧缺的。当前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依靠对外引进人才来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关的。但是,这样一来,企业的人力成本就会要高出很多,即使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重金引进外来人才,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来人才并不是沧州人口,如果他们选择到沧州就业,那么他们就意味着背井离乡,而且在住房和生活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其次,能够和企业发展需求向对口的高精尖人才数量在全国各地区都是非常短缺的,沧州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备什么优势。
  2.5 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笔者了解到,沧州市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比较少,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够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政策指导、市场分析、管理咨询、人才引进等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较大需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沧州市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不到20%,真正在良好运行的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比例不到10%,大部分研发中心拥有科技人员数不足10人,研发经费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3%,一是因为企业老板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的支撑能力不够。
  3  “BSC”新模式下沧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与高校实现深度融合
  3.1 进一步加深校企产教研融合力度,寻找新的切入点
  在全新发展形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在用人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校企只有进一步加深产教研融合力度,深入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新的机制,明确清楚全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满足双方的更多需求。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全新的战略发展规划,促进产教研的进一步融合,企业也应该自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梳理清楚对人才的各方面标准和需求,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双方目标的一致性。
  3.2 校企双方各自审视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形成合力
  第一,继续秉承互惠互利的共赢原则。
  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和高校都应该继续秉承互惠互利的共赢原则,要继续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高校要把握住机会充分利用好企业所提供的实践类教育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企业更应该向合作学校进一步阐明自己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共同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当中来,双方共同把握自己和合作方的需求,实现长期且健康的合作。
  第二,企业助力学校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起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寻求企业的帮助建立起专业规范的实践教育基地。企业也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员工的培训场所,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来培养和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学生参与实践也能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多地了解企业,为其以后进入到企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BSC+2”的新模式下,沧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高校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且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力度,让高校了解清楚当今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调整提供真实且正确的依据,进而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提高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现状及实践策略探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27(1):18-22.
  [2] 杨春梅,胡丽明,董淑湛.企业与驻保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3):220-221.
  [3] 洪晓波.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基于政府、高校、企业的视角[J].改革与开放,2019(5):105-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4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