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分数制模式改进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应将素质教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内涵导向,严把素质教育质量关;丰富品牌构建,创新素质特色项目;加强组织保障,凝心聚力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现行的分数制模式切入进行分析,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分数制模式改进路径。
  关键词
  素质教育;内涵导向;品牌构建;分数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5.022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努力发展素质教育。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数据显示,高职“双一流”的经费投入将达到650亿元。而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计划投入达317亿元左右。但与面向职业教育的“双高”计划相比,“双一流”投入只有它的一半还不到[3]。可见,高职院校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们都在探索素质教育发展模式,部分院校探索实行分数制模式,即学生需在学制内获得一定总分的素质教育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与此相对应,也建立了素质教育分数体系,将素质教育划分为两大体系六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模块,含职业基本素质、职业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这两个模块为基本立足点,来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地实施。分数值模式一定程度上细化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方案。
  然而,在这种参照学分制下的教育模式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唯分数论、素质活动同质化、学工队伍“一头热”的现象。王汝虎等人指出素质教育是全方面、多方位的,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荒废[4]。王中男等人从历史性纬度梳理脉络,继而从共时性纬度描述其基本特征,从而基于纵横纬度对“以分为本”评价价值观进行剖析[5]。周建松等人认为应着力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新机制,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立德树人新生态[6]。此外,周建松等人还指出高职院校应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积极探索立体化、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实现路径[7]。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分数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进路径:强化内涵导向,严把素质教育质量关;丰富品牌构建,创新素质特色项目;加强组织保障,凝心聚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本文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1 强化内涵导向,严把素质教育质量关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除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外,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8]。新时代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一体化”的育人理念,需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在校阶段的各个环节,在学生入学到就业的过程中实现闭环,打造精细化的“无缝衔接”素质教育链条。高职院校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一体化的素质教育链条中实现“三个严把,两项强化”。
  1)严把项目供给质量,淘汰“水项目”。学校在对指导老师申请素质教育项目认定时,需对项目开展的具体内容和流程、是否在教师本职工作范围内、项目辐射面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学生考核要求制定等均需进行考量,建立严格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淘汰“水项目”,提升项目供给质量。
  2)严把学生考核要求,避免“到此一游”。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当学生迫于考核压力而对此产生认知偏差后,会以刷分为目的,从而不利于良好氛围得形成,导致参与活动流于形式,通过“到此一游”式的打卡签到后就不再走心参与。采取有效合理的方式来避免这类形式主义问题,值得深思。其中最根本的是通过提高项目考核要求,严抓赋分依据,通过向学生们传达“有劳有获”的理念,推动学生真正落地去参与项目。
  3)严把学生毕业达标,杜绝“注水放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地位,将其视为与学分并行。但在毕业达标问题上,由于指导老师在打分方面的准则参差不齐,且往往有感情因素的注入,使学生在毕业达标问题上出现“注水放行”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危害极大,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深水区的推进。高校在实行分数制时,不能因为害怕有毕业不达标的情况而“注水放行”,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造假放水。
  4)强化达标预警,实现学生“心中有賬”。素质教育预警工作,是在一定阶段对学生完成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结果公示,对未及时完成当前学年培养计划和达标要求的学生,进行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可能出现的学业后果,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帮助学生完成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预警工作,可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加强书面预警的作用。一方面下预警单到个人,督促其在预警单上梳理自身详情并做达标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干预,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协作,督促学生达标。书面预警单的操作模式虽然过程烦琐,但这种预警的仪式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并让学生对自身学业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   5)强化专项管理,实现班级“精准帮扶”。学业预警的最终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教育。对于毕业年级未达标学生,一方面可以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专项管理,如建立未达标QQ群,实时跟踪学业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党团学生干部作用,实现点对点服务到班级。除了学业实现精准帮扶,在简单粗暴的分数之外,可探索学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如心理帮扶、生活帮扶、实践能力帮扶等柔性帮扶策略。
  2 丰富品牌构建,创新素质特色项目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抓重点、创特色、树品牌、重实效”的方法,注重校园素质活动的先进理念,逐步构建起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为目标的素质育人平台。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
  1)基本素质和职场素质并重。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须抓住基本素质和职场素质两项着力点,推动学生既努力造就高素质,又同时学习高技能。在具体落实方面,基本素质教育可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基础,提升身心素质;在职场素质教育中,通过开展职业主题活动,组织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进行“职场初体验”,并依托课程体系培育职场素质,以志愿服务认知职业环境,以校政行企合作深化职业素养。
  2)开拓网络教育渠道。高校素质教育应当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更多地将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融入素质教育中, 推进网络素质教育进程,实施“互联网+素质教育”战略,建立网络素质教育阵地。通过从网络方式提供素质教育,可让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更加自由地参与,增加供给侧供给量,丰富学生选择。在这浅层次的网络项目试行后,可进一步思考如何丰富网络素质教育内涵。同时,与网络素质教育相对应的,便是建立“大数据+素质教育”,同时实现学生段的技术支持,让学生在查询和参与的功能上增添更加多元化的功能。例如,将各个项目参与后的考核材料通过系统实现学生上传、教师批复赋分、学生间互动等功能。
  3)开拓特色品牌素质教育项目。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依托党团开展思想引领类、主题教育类、文化艺术类、身心健康类主题活动。以团支部、青马工程培训班、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团支书技能大赛等,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在五四、一二九等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日,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辩论赛、五四论坛、一二九论坛、信仰公开课、“学雷锋”主题教育月、三走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传播青春正能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依托职业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团队礼仪、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等),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主题比赛,如礼仪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进学生培养职业精神。同时,还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及导师举办讲座,通过“现身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展现职场内容,传递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技能竞赛为依托,激发学生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情,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在双创方面,也能开展创新论坛、创业沙龙等系列活动, 形成学生关注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3 加强组织保障,凝心聚力共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需明确党的责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总支肩负起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责任,做好统筹工作,强化组织保障,通过推进教育工作。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统筹教研力量,教师、学工、职能部门要一起素质育人。指导老师是素质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尤其高质量地开展职业素养教育项目,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学工辅导员“一头热”的队伍结构现状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改善。
  2)统筹社会资源,产教协同育人。素质教育中,尤其是职业素质培养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需要动员学校、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从目前来看,素质活动较多地在学校内部进行,并未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等力量参与,或者是协同意识不强,各为其战,效果不好,仍然缺少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可以通过制定产教协同的素质教育制度,科学、长效地组织实施职业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4%A0%E8%B4%A8%E6%95%99%E8%82%B2/82439?fr=aladdin.
  [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815/c40531-30229022.html.
  [3]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8343116324198499&wfr=spider&for=pc.
  [4]王汝虎.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J].北京教育,1999(05):41.
  [5]王中男.“以分為本”的学习评价价值观:基于双重维度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37-41+48.
  [6]周建松.精心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5-29+67.
  [7]周建松.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7):57-59.
  [8]赵作斌.素质学分制——大学生评价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2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0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