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长兴县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趋势形成了商品蔬菜、优质茶叶、名优水果、特种水产、现代畜牧等特色农业产业。本文阐述了长兴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旨在为长兴县农业产业生态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浙江长兴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5739(2020)08-024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改革开放以来,长兴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农业生产为满足人民需求、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长兴县整体农业发展来看,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取得突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并将该战略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被列入党章中,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因此,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深入调查分析长兴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长兴县农业产业生态优质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长兴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物产极其丰富,被誉为“杭嘉湖平原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近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建设规模基地、提高科技含量,推动全县形成了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 商品蔬菜种植产业
2018年底,长兴县商品蔬菜播种面积达13 536 hm2,产量36.78万t,销售产值8.38亿元。长兴县种植的蔬菜种类比较多,包括根菜类、茄果类、豆类、叶菜类、瓜类等,其中面积较大、形成优势产业的蔬菜有芦笋。芦笋生产主要分布在和平、吕山、虹星桥等乡镇,全部是设施大棚生产,2018年设施芦笋面积805 hm2,总产量1.95万t,总产值1.85亿元,主栽品种以格兰德、阿特拉斯等美国芦笋品种为主,产品订单式销售覆盖杭州、上海、南京等地。2017年成立的长兴县芦笋产业农合联,53家会员单位抱团取暖,构建供销服务体系,解决融资难题,进一步促进了芦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对长兴蔬菜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当前,蔬菜产业主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1.2 优质茶叶种植产业
近年来,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驱动,长兴茶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地特色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全县15个产茶乡镇,茶园种植总面积达7 725 hm2,其中采摘面积7 556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97.81%;全年茶叶总产量5 044 t,其中春茶2 059 t、夏茶2 071 t、秋茶914 t,总产值5.29亿元。茶叶加工企业不断增加,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58家,其中20家是县级以上茶产业龙头企业,浙江茶乾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新三板上市,属全省首家上市茶叶企业。长兴紫笋茶因《茶经》中“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现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并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茶叶产业已成为长兴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3 名优水果种植产业
截至2018年底,长兴县水果总面积6 662 hm2,水果总产量12.71万t,总产值5.49亿元。其中,葡萄栽培面积最大,为2 411 hm2,主要种植品种有藤稔、美人指、夏黑、阳光玫瑰、无核四号等;其次是杨梅,面积达1 212 hm2,主要种植品种有东魁、黑炭等;桃种植面积850 hm2,以水蜜桃、黄桃、油桃为主。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葡萄、杨梅、桃子三大产业(4 473 hm2)和以蜜梨、草莓为重点的新兴特色名优水果产业,打造了“长兴”葡萄、“渚山”杨梅、“城山沟”水蜜桃、“韦山”蜜梨等特色精品水果品牌,在本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4 特种水产养殖产业
长兴县是浙江省渔业重点县,池塘养殖面积4 800 hm2,2018年水产品总产量约6.09万t,实现渔业产值8.15亿元。建成1个以渔业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个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形成了东部以洪桥镇淡水虾蟹,西部以林城镇、泗安镇特种鱼类,南部以和平镇、虹星桥镇生态鳖和特种鱼类的特种水产养殖集聚区。主导产品河蟹面积666.7 hm2、青虾面积1 866.7 hm2。制定河蟹、青虾、生态鳖等3个地方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1 866.7 hm2,2018年长兴渔业标准化率达到66.32%。开展渔业绿色示范创建,长兴获批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先行区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县,全球第一家BAP认证的河蟹养殖企业落户长兴县洪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6家企业被授于省级规模化繁育基地,2个乡镇和4家龟鳖养殖场分别获评市级标准化龟鳖养殖示范乡镇和示范场。 1.5 现代畜牧养殖产业
近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保生态、促增收”的发展思路,调减生猪、水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湖羊、蜜蜂等特色产业。2018年,全县年出栏生猪5.7万头、湖羊7.7万只、家禽317.6万羽、蜜蜂产量517 t,实现畜牧业产值2.82亿元。全县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达45个,其中存栏千只以上规模羊场13个,存栏200头规模猪场21个,存栏万羽以上规模家禽场11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5.9%。创建国家级标準化养殖示范场5个、省级美丽生态牧场16个;培育种羊场5个,建成年屠宰量10万只的精深加工项目1个。主产区吕山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湖羊之乡”“中国湖羊美食名乡”“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等多项荣誉称号,“吕山湖羊”荣获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称号,长兴湖羊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问题
长兴农业虽然名气大,但从农民到企业、从政府到社会,对农业品牌价值的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宣传的现象。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品牌137个,“三品”认证达到920个,但多数品牌创而不用,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缺乏持续性。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育、支持和保护农业品牌的重视程度亟待加强。全社会也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关注、重视和认同,农产品优质优价的社会氛围尚待形成。同时,销售模式仍以走批发市场为主,农产品电商等新型营销形式发展滞缓,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及围绕旅游、电商等进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1-2]。
2.2 保障问题
目前,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还比较脆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一旦发生动植物重大疫病、自然灾害等情况,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各类疫病、灾害已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虽已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种类还不够多,且损失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制度问题
由于受农业设施用地审批条件限制,许多农业主导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的生产管理用房、产品分级场地、产品初级加工车间、稻谷烘干场地等设施无法建设,特别是一些农旅融合项目在用地指标审批上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农业经营主体所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流转的土地上,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而不能续包,变现处置十分困难,其相关财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更无法像工业企业的土地厂房一样实现保值增值。由此可见,相关制度问题急需破解[3-4]。
2.4 从业人员问题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失,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洞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新一代农民通常不愿在农村地区工作。根据2016年长兴县第三次农业普查情况显示,全县农业生产经营总人数7万人,其中55岁以上的占比45%,而35岁以下的仅为7%;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占比仅为1.4%。由此可见,农村发展的人气有所下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现实问题。
3 对策
3.1 突出“一个引领”
以“品牌强农”这个龙头为引领,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一是创品牌。围绕长兴县的生态资源、农耕文化、产业优势,对品牌命名、品牌定位、发展理念、标识系统、传播推广等进行系统策划,打造一个全域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县域公用品牌,以母子品牌的形式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由政府背书,以统一形象将长兴农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强宣传。积极举办农事节庆、品牌大会、品牌论坛及品牌推介会等活动,借助电视、报纸、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各方力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持续性的品牌推介。三是促营销。探索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销售新模式。
3.2 加强“两个结合”
3.2.1 结合融合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对接龙头项目。充分承接“龙之梦”项目溢出效应,进一步加强谋划、精心布局,构建以“龙之梦”项目为引领,带动全县农村一、二、三产大融合、大发展的格局。二是加强分工协作。引导从事产业发展、加工流通、乡村旅游等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按照自身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专长,通过分工协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共同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三是积极落实政策。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为产业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关键设施上,当前应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基站升级;加大对于仓储物流、农村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等设备购置以及乡村休闲农业设施改造等财政补贴力度,以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在经济政策上,当前应出台财政支持政策,设立财政专项,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对发挥引领作用大、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给予基金支持。
3.2.2 结合电商化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产业管理的商业活动,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长兴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于生鲜农产品电商化发展。一是搭建平台。依托县农合联,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APP、微商销售系统,在天猫、京东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开设旗舰店,组建专业营销公司,并积极拓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全方位建设电商发展平台。二是完善配套。依托新农都农产品物流中心、南太湖物流园区等平台,组建产品配送中心,与顺丰快递等第三方物流合作,配套先进的农产品分拣、加工、冷链仓储等设备,保障农产品上行畅通。三是协同发展。农产品电商化离不开品牌化,品牌化为电商化注入了发展活力;电商化营销带给品牌的不仅是产品销售,更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协同推进[5]。 3.3 健全“三个体系”
3.3.1 标准化生产体系。要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这也是实现品牌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高起点定标健全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和确定长兴县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名录,进行组团分类,每个类别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出口农产品等更高的质量要求,在产品生产环境、技术管理、加工过程、贮运操作、品牌营销、文化内涵及数据收集等领域制定公共品牌的产品标准。二是大力度推广。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率先建立一批公共品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户。三是全方位监管。实行权威认证,对于经营主体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由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通过认证的授予公共品牌使用权;实行全程追溯,引入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利用全球编码系统GS1开展全过程追溯,重点是要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记录,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标识和登记制度, 提高问题农产品的可追溯能力。实行动态监管,依托长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被授予公共品牌使用权的经营主体加强日常监测和监管,对生产操作不规范、产品检测不合格的主体取消品牌授权[6-7]。
3.3.2 风险保障体系。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任务。一是增强经营主体的抗风险意识。通过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工作考核等措施,指导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防范自然风险、如何开展灾后自救,宣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不断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险种,针对农业大棚设施保险、芦笋价格指数保险等经营主体参保意愿不高的险种,要从让利于民角度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保险条款,实行阶梯式保费优惠,吸引更多主体参保;切实加大创新力度,结合不同经营主体的生产实际,积极推出新险种,探索个性化、定制化保险新模式,以满足不同层面的保险需求。三是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发展风险互助基金。依托长兴县特色产业农合联,有条件地探索成立产业发展风险互助基金,在本产业经营主体发生较大的不可抗拒自然风险并造成重大损失时,给予及时救助。
3.3.3 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发展要实现转型提升,科技是第一推动力,人才是关键因素。一是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县校合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在农业种子种苗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设施换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二是加大人才培育。以培养懂农业、兴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为核心,加大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和产业农民培育力度,发展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将培养农业产业接班人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改变农业弱势、低效的现状,通过示范引领、专项培育、政策扶持等措施,培养和吸引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8]。
4 参考文献
[1] 王诗涵,张学文,刘梓健.桑植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3):516-526.
[2] 毛晓梅,叶飞华,薛美琴,等.长兴县莲藕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682-1685.
[3] 王辉,龚淑英,李淦成.长兴县茶产业发展优势、经验和转型升级对策[J].茶业通报,2011,33(3):111-114.
[4] 李萌.潍坊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8(6):7-11.
[5] 吴厚明.长兴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5(6):64-66.
[6] 王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9,40(4):1-5.
[7] 蘇仕诚.西充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9):140-141.
[8] 吴梦玲,杨孔,白雪,等.四川藏鸡品种标准化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1):325-3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