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外儿童托管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宏伟 龚文华 武艳思
摘 要:当前我国校外儿童托管在社区托管方面的经验仍稍显不足,尤其是与“互联网+”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未能将“互联网+”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社区儿童的托管上。其次,国外经验丰富的社区托管模式拿来我国,或多或少都有点“水土不服”,不适合我国国情。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结合情境管理理论、教育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提出3种模式设想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外儿童 托管模式 互联网+
“孩子放学去哪儿”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众多家长,尤其对于双职工家长,更是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如何切实解决校外儿童“去留”、社区托管发展跟不上等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件大事。社区又如何更好地结合当代科技力量,摸索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儿童托管模式以更好地服务社区,成为我国社区服务者们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
1 互联网+背景下校外儿童托管模式的内涵界定
“互联网+”推动世界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为传统行业经济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儿童托管模式,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其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家长因工作原因将孩子委托个人或者机构对孩子进行托管照看,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人身安全、中晚餐、课后辅导等一系列服务。
“互联网+”校外托管,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当前的校外托管的一种新型模式,目前尚未见于实际的社区托管当中。“互联网+”校外托管模式以提高现代社区校外托管教育的教学水平为目的,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校外托管教育模式。“互联网+”校外托管是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托管教学当中,将托管儿童、家长、社区托管机构等相关的一些信息在进行平台上进行整合,达到优化信息的目的,使社区托管机构、家长、托管老师,乃至致力于托管人服务的志愿者们能够高效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寻求相关帮助,以此提高社区托管服务的质量。其次,加强了社区托管机构和家长们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社区托管机构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便于机构对托管儿童的了解,使机构能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健全人格,增强自信。
2 西方校外儿童托管模式的经验及比较
校外儿童托管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是愈发成熟。但总体来说国外成果要明显优于国内。美国的课后托管服务实行三方负责制,即由政府、社区和家宿负责。托管形式也比较多样,既有公益性质的,也有盈利性质的。设有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项目,为儿童和其家庭提供各种课前和课后的优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参与、与社区融合等原则。英国则是实行校外看护和课后看护制度,《儿童法案》规定政府需为适龄儿童提供看护,并在看护过程中会将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考虑进去。再者英国政府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9~10h,并允许利用此延长时间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
相对于国外的成熟经验,我国经验虽稍显不足,但也有独到和可取之處。例如,2012年成都市在成华区试点了最早的两种公益模式“430素质营”和“430学校”,这两种托管模式都是属于校外托管,并且每天服务时间都是放学后1h,托管的内容主要是对托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学生放学后直接由社区老师接走,由社区负责托管内容的安排。其次是北京市推行的课外活动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更是颁布相关文件规范课后托管的原则、方式、内容,对于托管老师的师资水平也是严格要求。
综合比较国内外校外儿童的托管经验来看,国外校外托管成功的经验在于社区和政府之间的配合与支持,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对校外儿童的社区托管服务予以支持。再者,有大量优质的托管教师和社区志愿者拥有良好的托管素质,能给予儿童高质量的托管服务。在教学模式和内容方面更是纷繁多样,政府不仅允许在托管中对学习较差的儿童进行功课的辅导,同时还设立了音乐、绘画、体育和实践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健全儿童的性格和增强他们的自信。相较于国外,我国的托管还比较“混乱”,对于校外儿童的托管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或规范。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外托管模式与现代“互联网+”结合仍不够紧密,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3 互联网+背景下校外儿童托管模式的路径审思
笔者通过查询多种资料和咨询社区托管研究人员,结合情境管理理论、教育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提出了以下3种模式设想。
3.1 模式一:“家-家”牵手共爱儿
“家-家”牵手托管模式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为一方是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者家长临时因事不能及时接送孩子放学的情况提供一种人性化的帮助。有需求的家长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提出申请,由平台管理人员择优选择合适其的其他家长或者社区托管老师提供优质帮助并通知家长。在此情况之下,可以避免孩子在其家长未能及时接送的情况下出现其他意外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便于家长更好地工作。
3.2 模式二:“家-社”结合齐护儿
家庭教育是个人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家长的参与教育是不可多得的。“家-社”结合托管模式主要将家长融入社区托管服务中,家长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将自己日常空余时间表明出来,和社区托管机构预约时间,进而参与社区托管机构的托管工作。此模式旨在让家长亲身感受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协助社区托管机构管理。从而加强家长与社区托管机构的交流沟通,以达到家长对社区托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帮助儿童发现兴趣、培养爱好,便于孩子全面发展。
3.3 模式三:“校-社”联手同育儿
“校-社”合作托管模式可以通过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与社区以“结对子”的形式建立托管关系,从而引导社区托管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实现高校与社区托管教育共建、资源共享。社区托管机构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发布岗位空缺,高校学生通过平台申请教师岗位或者志愿者名额以满足双方需求。“校-社”合作托管模式中,高校的责任是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稳定的、优质的托管师资供应,协助和指导社区托管组织实施。社区则提供合适岗位以供高校学生予以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实践,为之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校-社”联手同育儿可以使得高校和社区实现双赢,满足各自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博聪,陈荣荣,龙妮.儿童托管班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14):349-350,362.
[2] 周红霞.发达国家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6):36-42.
[3] 吴开俊,孟卫青.治理视角下小学生课后托管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5,36(6):55-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9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