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二化螟是寿县水稻生产中常发的害虫之一,必须重视其绿色防控工作。本文结合寿县水稻生产实际,总结了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最后从农业防治、物理生化诱控、生物防治、免疫诱控、药剂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二化螟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发生原因;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116-01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中一类主要的虫害,每年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1]。长期以来,由于化学药剂的施用,二化螟抗性能力不断提高,成为长期困扰广大农户的问题[2]。寿县是安徽省农业大县,水稻是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平均产量为7.5 t/hm2左右;二化螟在当地水稻生产中常发。近些年来,寿县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倡导的绿色防控精神,在二化螟等虫害的防控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绿色防控技术即为少实施药剂防治、尽量通过物理生物防治以及生态防控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防控技术[2]。现结合寿县二化螟发生的实际,对其为害特点、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二化螟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1 为害特点
二化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又被称为“钻心虫”,在寿县水稻中常发,是当地水稻生产中一类主要的害虫[1]。二化螟一般1年发生2代,主要在水稻秧苗期、移栽前期产生危害,发生后可导致发病植株枯心、枯梢[3]。二代二化螟成虫出现的时间在8月上旬,历时长,没有明显的峰期,世代重叠,主要在水稻穗期产生危害,导致水稻植株白穗、虫咬缺刻等[3]。幼虫刚孵化出来时在叶鞘内壁集中为害(水稻植株发病时一般二化螟密度平均3头/株以上),2龄后转入到水稻茎秆内继续为害。一代二化螟成虫产卵的地点在秧田内,多数在叶片的正面中上位置,刚孵化出来的低龄幼虫主要集中在叶鞘内部为害水稻[4]。
2 发生原因
2.1 田间二化螟虫口基数大
虫口基数大是导致水稻二化螟成灾发生的最直接原因[1]。寿县近些年一直积极宣传翻耕土壤、灌深水灭蛹等技术,实际生产中有的基层都是口头宣传,缺乏具体的实践推广,一些保护天敌、性激素诱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落实不到位,导致了当地稻田内二化螟虫口基数过大[1]。
2.2 二化螟虫害抗药能力增强
防治二化螟的传统药剂多是一些酰胺类药剂,如氟虫双酰胺、稻腾等。多年的推广应用导致二化螟对药剂产生较强的抗药能力,必须科学地选择药剂、掌握施药的方法及最佳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实际生产中广大农户难以做到[3]。
2.3 施药方式不合理
施药方式不合理是导致水稻二化螟成灾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药剂适宜的防治时间、用量、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未针对性地施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4]。方式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防治时间不适合,对于部分水稻种植大户等来说,其水稻栽植面积大,一般施药全部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确保所有的稻田均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1];二是药剂施用不均匀,施药时如果未将药剂与水充分混匀、均匀喷施,可导致局部稻田内二化螟成灾;三是药剂用量偏小,以前寿县二化螟的防治中选择的药剂多是酰胺类,此种药剂用量小,拆开包装兑水时容易出现包装袋上残留的药剂冲洗不干净的情况,导致药剂施用浓度偏低[3];四是施药器械选用不当,目前稻田病虫害防治多选择喷雾法,为了尽快完成防治,有的种植大户选择大型的超低量喷雾器械,也会降低防治效果;五是施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开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时,有的种植户未在田间开展调查,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其防治针对性不强,比较盲目,无法确保精准施药,一般都是凭经验决定施药时间,导致施药效果不好、二化螟大发生[4]。
2.4 当前栽培条件比较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寿县近些年来积极推广粗秆、大穗的品种,杂优品种占比很大,为二化螟的繁殖为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经过对田间的调查,笔者发现杂交稻田内二化螟卵块的密度是常规稻的3倍以上。近些年各地水稻混栽现象普遍,各品种栽植时间不统一,加上双季稻整体栽植面积逐渐降低、单季稻栽植比例越来越高,增加了很多冬闲田,成为二化螟过渡繁殖的桥梁田,使二化螟的危害期延长[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人工成本逐渐增加。为了降低成本,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多以简化栽培为主,重视化肥的施用、有机肥施用占比不高,导致水稻植株长势过旺、茎秆嫩脆,容易发生二化螟为害。二化螟食性杂,有的田间长满杂草,为二化螟转移、繁殖、栖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时机适合的情况下可导致二化螟暴发。此外,为了发展适宜区绿色高效、有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调减非适宜区质量差、销售难、效益低的水稻品种[1],近些年来各地水稻的栽植面积有所调减,2018年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整体调减3.33万hm2。在此背景下,寿县的水稻栽植面积也有所降低,单位面积上二化螟的密度持续增加,往往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成灾[3]。 3 绿色防控技术
近些年来,寿县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粮食绿色增产攻关、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目前,寿县结合全县农业项目,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内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了85%,成效显著。
3.1 农业防治
一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时间。水稻栽培中有效避开二化螟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推迟水稻的播种时间,可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如机抛秧、机插秧等,避开一代二化螟早期虫源在秧田内产卵。如常规稻,播种时间延迟到5月20日,移栽时间一般在6月20—25日,可在秧田期有效消灭一代二化螟的主峰幼虫。二是及时灭杀二化螟越冬幼虫,降低翌年田间虫口基数。二化螟幼虫的越冬场所是水稻茎秆、稻茬等,及时将其清理干净可以有效控制越冬虫源,如在水稻收割后采取土壤翻耕、灌水泡田、清理田埂杂草等措施。
3.2 物理生化诱控
一是在田边栽植特殊的香根草等植物。3月底在田埂边栽植香根草等植物,可以有效地引诱二化螟前来产卵,卵孵化后取食香根草即中毒而死。二是利用性诱剂。通过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诱剂,诱惑雄虫前来交配,既可以诱杀二化螟成虫,又可以干扰其正常交配产卵,降低后代田间虫口密度。寿县在6个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实施了性诱剂诱控技术,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三是悬挂太阳能杀虫灯或者粘蟲板。二化螟有较强的趋光性,夜间活动,可在田间悬挂太阳能杀虫灯集中诱杀;目前寿县在安丰镇梧桐村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实施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控技术,每台灯的有效控害面积在0.67 hm2左右。二化螟对黄色等色彩表现出较强的趋向性,寿县地区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
3.3 生物防治
一是利用天敌生物。二化螟的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可利用天敌生物达到防控二化螟的效果。二是应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不会对人畜产生毒害作用,且不会对田间的天敌生物产生伤害,更不会诱发二化螟抗药性的增强,是一种无公害农药,效果好、毒性低、残留时间短。寿县地区目前在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使用生物农药的比例超过了30%,防控效果超过85%。三是应用纳米农药。纳米农药控害技术是近些年来在寿县地区推广的防控新技术,可以大大改善农药活性、降低药剂的施用频次及用量,目前寿县与高校开展合作,在炎刘、安丰、三觉、茶庵等水源地保护乡镇建立示范纳米农药甲维盐、阿维菌素、啶虫脒防治效果的试验点、示范点,成效明显。
3.4 推广免疫诱控技术与农药减量助剂
通过一些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使用,可以将植物自身的免疫反应激发出来,进而产生系统性的抗性能力,此种抗性具有广谱性,有很好的抗病虫效果[1]。此外,在农药的使用中,可以推广使用农药减量助剂——激健,其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以及一些油类物质,无毒无害,可以提高农药的防控效果。寿县地区在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中推广应用农药减量助剂后,可减少40%~50%的农药施用量,有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3.5 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物理生化诱控、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结合药剂防控,可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效果。防治时,要求选择对环境友好、不伤害天敌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适期开展防治。目前,寿县地区在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中实现了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使用的全覆盖[3]。
4 参考文献
[1] 吴滔滔,黄建强,廖永红,等.湘潭县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4(6):42-44.
[2] 王中山.重庆市万州区水稻二化螟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2012(8):37-38.
[3] 蒋德顺.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2008(6):24.
[4] 黄圣翠.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现状及控制对策初探[J].湖北植保,2001(6):17-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