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栽培环境选择、种植方式选择、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大豆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栽培技术;高产;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4-0021-0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源充足,种植面积辽阔,有着悠久的农作物种植历史。大豆作为重要的榨油原料及日常生活必需食材,在我国的农作物种植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及城市化脚步的逐步加快,环境污染成为困扰我国乃至世界的难题,生态系统与经济建设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环境的恶化严重破坏了大豆种植的适宜条件,导致我国大豆产量逐年下滑,无法完全供给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在环境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大豆种植产量,需要不断提高大豆栽培技术,保障社会与民生。
  大豆种植一方面需要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发展的背后,是资源供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植株品质,增加大豆植株产量十分必要。
  1    品種选择
  大豆品种选择是种植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曾提到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良的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土壤的栽培环境,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大豆植株,优胜劣汰,可将优良基因代代相传,有利于提高大豆植株的产量。
  2    栽培环境选择
  首先,大豆种植需要充足的光照,以满足植株的日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株生长;其次,需要肥沃的土壤,大豆植株属于根系植物,靠扎根土壤汲取养分,土壤疏松程度、湿度、氮磷含量等均会影响大豆生长。适宜的栽培环境是植株培养的重要外在条件,有利于大豆植株更快更好地生长。
  3    种植方式选择
  农业生产上,经常将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进行间作,这是由于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土壤中的氮素,可以为禾本科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同时也丰富了自身营养含量的汲取,若采用传统的连作种植方式,一方面营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土壤中过多的氮磷含量反过来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轮作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种植,旨在让土壤得到充分休息与恢复,保证土壤养分,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大豆品质与产量[1-2]。
  4    合理施肥
  一般来说,大豆播种前应在翻耕好的田地提前施用有机化肥,为大豆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底肥施在垄下16~18 cm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60%,剩余的40%撒在种下4 cm处即可。
  5    病虫害防治
  5.1    大豆黄叶病
  黄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大豆缺锌、缺铁。大豆植株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植株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减弱,养分不能很好地汲取,容易发生黄叶病,表现为大豆叶片发黄、植株矮小、没有豆荚。大豆黄叶病的防治措施为施加农家肥、补充氮素、改良土壤结构、喷洒杀菌剂配植物调节剂“半日青”,可有效缓解大豆黄叶病[3]。
  5.2    大豆花期食心虫
  当大豆植株结豆荚时,食心虫幼虫便迁入豆荚,开始侵蚀豆粒,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及其产出,降低植株等级。盛花期或者盛花期过后为食心虫防治适期。生物防治,可以在成虫产卵盛期使用赤蜂进行捕捉消灭,通常情况下,放蜂量15万头/hm2,既没有农作物药物残留,也避免农药喷洒对环境的破坏,环保科学。化学防治,可以使用敌敌畏熏蒸,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2 250 mL/hm2,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 cm,一端去皮,吸足药剂制成药棒,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5垄插一行,棒距4~5 m,不足之处是对于大豆植株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危害。
  5.3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大豆植株常见病,可侵染种子、叶片以及豆荚,常见症状表现有大豆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片,可见清晰裂纹,受气候影响,天气潮湿多雨时,斑点会逐渐蔓延,直至植株枯萎。灰斑病防治,可在播撒豆粒前进行筛选,去除带病豆粒,从源头上切断疾病的传播,也可以在发病早期喷洒相关药剂,如70%甲基托布津等[4-5]。
  6    参考文献
  [1] 巴西威胁到美国大豆市场的霸主地位[J].中国乡镇企业,2004(7):63.
  [2] 王瑞卿.天津市大豆生产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4(4):1-4.
  [3] 王俊生,魏兆凯,黄文明.大豆栽培技术综述[J].农机化研究,2008(8):250-252.
  [4] 刘新平.大豆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J].时代农机,2017,44(3):150.
  [5] 孙荣华.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17,35(8):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83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