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礼文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成林 王彤 张慧嫘 赵雨维
摘要;史学界历来都说七国不言礼与信而秦尤甚,两汉以来的人们更是把“严而少恩”的法家思想视为秦唯一允许存在的意识形态,然而秦的法制思想、政治理念、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彰显了“礼”在秦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秦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史记》记载的相关内容,结合其他史料,力图发掘“札”在秦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重要地位,阐述秦礼文化的特点及其具体形态,并对其在中国礼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加以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秦;礼文化;《史记》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5-093-03
史学界历来都说七国不言礼与信而秦尤甚,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秦“以法治国”、“以吏为师”。可是,凡人类社会皆有礼,秦亦不例外。本文论及的“秦”所涵盖的历史范畴包括秦由原先的诸侯国发展为统一的专制帝国乃至其最终的灭亡。
一、礼、法并行的秦文化
秦文化并不仅仅是秦人的文化,而是在秦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而形成的。秦礼文化,便植根于这一文化融合过程并逐渐渗透到了秦人的日常生活与深层意识之中。这集中体现在秦帝国自上而下的专制统治秩序上,秦始皇高高在上,执掌着天下大权,一直往下逐级降低,构成了儒家所倡导的那种“尊卑贵贱,长幼有序”人伦关系。秦人似乎没有意识到,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礼文化,构成了秦帝国专制统治得以实现和巩固的基础。
从《史记・秦本纪》中可以看出,秦之所以能够“包举宇内,并吞八荒”,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专制帝国,其关键因索就在于变法的实施。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于是,“法大用,秦人治”,秦国自此逐渐强大。直至“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政权。此后,秦人继续实行法家政策,“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端平法度”。这些都昭示出了法家思想在秦文化中所占据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秦国亦因此而被视为法家思想及其行政技术的最高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家思想是秦唯一允许存在的意识形态。《睡虎地秦墓竹简》这样评价法的意义和价值:“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到及好恶不同……是以圣王作法度,以矫端民心……凡法律者,以教导民,去其邪避……而使之亡于为善也……”这就明显是以儒家的价值观来说明法律作用的。又有“爱书,某里士五甲告日:‘甲来子……不孝,杀,敢告”表面看来说的是严刑峻法,但我们可以发现,在秦法中,治罪是以代表礼文化精神的“孝”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而法只不过是用刑的方式而已。可见,秦的法律制定是建立在忠孝伦理观的基础之上的,而忠孝又代表着“礼”的核心精神,是否违背“礼”的内在精神是有没有触犯刑律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似处处依法,而实际上却是处处依礼。
秦始皇出外巡游时曾立下许多刻石,碑文这样写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取圣仁义,上农除末。”“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叼这里面既体现了儒家所谓“贵贱有序”的要求,又体现着“以民为本”的思想;“亲巡远方黎民……诋颂功德……专隆教诲……讯经宣达,成承圣志”,又体现出秦始皇以儒家崇尚的圣贤明君作为自己为政的理想和追求;而从“二十八年……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随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中,我们又可以看出秦始皇仍然遵行着周的祭祀之礼,这是儒家所奉行的敬天地之礼。秦始皇以儒家的礼义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专制统治,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提供了道德理性的切实依据,从而向天下宣告了自己为政的合理性(合“礼”性)。
此外,下层人民也多是按礼来行事的。“男女礼顺”、“合同父子”、“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不仅是法律规约的结果,更是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有子而嫁,倍死不贞”更是体现了对妇女贞烈德行的要求,虽然在秦以后才有了一系列成体系的对妇女的束缚条款,但我们却仍然可以在秦找到其原型,而这也是礼文化的组成部分。
可见,无论是秦的上层统治者还是其下层庶民,都遵行着儒家所倡导的那一套“礼”。“礼”从人的内在心性上要求个体约束言行,遵从社会秩序,确保了秦的专制统治井然;而法只是作为外在强制性约束的存在,是基于政权巩固的需要而被运用的。在秦文化的探讨中,如果我们断言秦仅以法为其思想文化之最高体现,那就陷入绝对主义之中了。礼与法并行,从内至外,从灵到肉,给人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才是秦文化真正的内涵。
二、礼在秦文化中的具体本现
传统上一般把“礼”划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统称为“五礼”。“礼”是一个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庞大概念。下面就“礼”的几个主要方面简要阐述秦礼文化的具体形态。
1.关于宗法
宗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当时的礼制的许多问题有关,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由于秦彻底实现了中国由古封建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过渡,其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特征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在探讨秦礼文化之前首先来对秦的宗法制度进行一番考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秦代继承了先秦的宗法制度。“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日:‘与丧会咸阳而葬。’”据《方言》十二:“与,操也。”实际上就是任命扶苏为主丧人,而丧主必为死者之继承人。虽未明讲,但从赵高、胡亥和李斯处心积虑地阴谋更改始皇遗诏之事,可见始皇的本意即欲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史记・陈涉世家》又有言日:“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啊见,即使到了秦,立嫡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至于二世自杀之后,赵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此乃立嫡立长制的补充,不足以改变秦继承周人宗法制的结论,况且子婴终为始皇之苗裔。另外,二世继位后,要增加始皇庙的牺牲以及山川百祀之礼,令群臣议始皇庙。群臣献策日:“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由此可见,其时并未完全废弃古礼,秦之祖庙制与周礼之大宗制相合。
2.关于祭祀丧葬等生活方面的体现
祭祀的意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即祭祀的一般意义,如祈求、报答、消弭灾祸等;二是祭祀的政治意义,也就是说祭祀往往是统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三是祭祀的社会意义,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古代社会中,祭祀往往成为人们与外界抗争的无奈手段。对于秦统治者来说,其祭祀的意义也可归纳为三点:一为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二是追求
长生不老,三是祈年祛灾。
《秦本纪》中秦陆续吞并了荡社、毫、彭戏氏、杜、郑、小虢、梁、芮、大荔、义渠等,为了取得被征服者的信任和心理认同,秦统治者选择了这里人民原先就业已崇拜的炎黄二帝加以崇拜祭祀。待到秦统一全国后,需要一个统一的至上的神灵,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宰,秦始皇便举行封禅大典,祭祀至高无上的天。这里秦统治者祭帝、祭天活动所具有的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祖先祭祀也是秦祭祀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秦的祖先祭祀最大特点就是七庙制和陵寝制度。“二世皇帝元年,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皆顿首言日:‘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民不轶毁……天子仪当独奋酌祠始皇庙。自襄公以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贾谊也有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可见,二世时确实建有七庙。至于秦的陵寝制度,因“汉因(秦)而不改”,故可从汉地陵寝制度窥见秦的陵寝祭祀制度。秦统治者为祈年祛灾求长寿而祭祀的事例在《史记》中也屡见不鲜。“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琊。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日:‘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至。”“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日:‘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可以看到秦祈福祭祀。
凶礼包括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悼,丧葬主要有埋葬和居丧两大方面。丧葬之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下葬。秦以前,无论天子或诸侯,死后很少平地起陵,而基本上是以山为坟的,像楚昭王的昭丘、赵武灵王的灵丘、吴王阖间的虎丘等等。“穿三泉,下铜而致,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工匠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q输i秦始皇则将造陵推向了极致。
宾礼又包括朝会、觐见、行幸等帝王政治活动中几种常见的礼仪。秦朝仪不得其详,史载秦有廷议制,始皇二十六年,与群臣讨论君主称号,“令丞相、御史日;‘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与群臣讨论是否应当“师古”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次廷议中,酿成了“焚书坑儒”事件。觐见,就是朝觐。朝觐之礼的用意在于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如秦“十年大梁人尉缭来……亲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行幸又叫巡幸或巡狩,指帝王外出巡行,省视四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巡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东临海滨,西越甘宁,南至三湘、江左,北达燕赵。所到之处,立石铭刻,歌功颂德。秦二世即位后,也仿效始皇的做法,到处巡游。
古代男子的成人礼叫作“冠礼”,属于嘉礼的范畴。秦王赢政九年,“己酉,王冠,带剑。”也就是说,秦王政行冠礼时,除了把代表王位和权力的冠冕加于头上之外,此次典礼的另一项内容则是为赢政佩剑,这是秦特有的礼制。行冠礼,是标志着贵族阶层的青年成长成人的一个礼仪形式,而继承世位,成婚,享有统治权力,才是它的实质内容。
从上面的各方面例子来看,秦礼文化与先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和行动的各个方面不仅继承了先秦的礼,更强化了一些礼制。
三、秦礼文化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上面对秦礼文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礼”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诸多方面。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社会风俗、法律制度、政治人伦、教育、军事、祭祀等因子都以“礼”作为衡量标准和根本旨归。秦礼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礼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它融合吸纳了先秦的礼制,同时又有所创新。这其中所彰显的礼文化的延续性和生命力,是“礼”成为中国文化根本特征和标志的重要原因。秦王朝虽然建立仅十五年就覆亡了,但是秦文化的许多因素并没有随着秦王朝政治上的覆灭而消亡,而是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融入到汉文化中,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中,因袭并革新先秦礼制之后的秦礼文化相对来讲显得比较完备,对汉朝礼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丧葬制度方面和朝议方面,汉朝继承了秦。“诸陵皆有园寝,承秦制也”,且陵墓的方向皆坐西朝东,在陵侧修建陵殿。另外,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秦墓中最早出现了一种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陶仓而制作的模型明器――陶困,进入西汉后,也出现并流行了一种以模型明器随葬的现象。同时,战国晚期以后中小型秦墓中较为普遍使用的墓葬形制,也成为西汉以后中原地区墓葬的主要形式之一。《史记・礼书》记载:“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也提到叔孙通“颇采占礼与秦仪杂就之”,可见汉积极吸收了秦的很多优秀礼制。
中国的礼文化超越了“礼俗”的狭隘范畴,逐渐与社会政治、伦理、法律、教育等思想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发展为“礼制”,进而又演变为“礼义”,最终又能回归到现世生活中的“礼俗”,从而具有了一种实践理性的品格,规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由“礼”而端正风俗,建立正常有序的人伦关系,是社会井然有序的有力保障。如此“大治濯俗,天下承风,……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这也正是中国索有“礼仪之邦”美誉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刘军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