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拱手礼”雕塑被质疑“拱”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3月初,四川乐山的一组雕塑引发了网友热议。这组雕塑包含三男一女一狗,男子都穿着长马褂、戴着帽子,其中一名留着长须的男子和一名背着布袋的男子正在拱手行礼,都是右手包着左拳。对此,有网友质疑,雕塑中的“拱手礼”不对,跟传统礼仪完全是相反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左手包着右拳”。
面对质疑,做雕塑的设计方以及雕塑管理方称,拱手礼到底是左手包右拳还是右手包左拳,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然而,这个说法随即便遭到专家和大批网友的反驳。有文史专家就明确表示,揖礼、拱手礼、抱拳礼等都各有讲究,“雕塑中男子行的即拱手礼,但是拱错了”。据介绍,拱手礼是从揖礼演化而来的,行礼时右手成拳,左手包住,表示压住具有攻击性的右手来表达友善。
应避免“文化次品”轻易“上市”
在城市雕塑中,低级错误可谓屡见不鲜。比如西安大雁塔广场药王孙思邈的雕塑,作为唐朝人的孙思邈,手里却捧着明朝中期才出现的线装书;再如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有一组雕塑把苏武牧羊变成了“昭君牧羊”……
本来,这种历史文化题材的雕塑可以传承和延续文化,给城市增添一点历史文化气息,但这种“失真”的雕像,效果显然适得其反。
诚然,城市雕像有着广泛乃至永久的影响力,但以讹传讹,必然影响正确的认知,乃至谬种流传,反而成了正确,让后人迷失其中。而如果明知是错误,却不较真,也将助长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文化态度。这显然贻害无穷。
拱错了手的“拱手礼”雕塑就是又一個“文化次品”。而现在大众对这种“文化次品”,显然尚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文化次品”还很难修补改正,比如,大多数雕塑都是一次性的作品,如果重新制作,意味着纳税人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而往深处想,为什么“文化次品”会层出不穷?还是因为缺乏一个问责机制。比如谁应该为这组拱错了手的“拱手礼”雕塑买单?恐怕就是一笔糊涂账。鉴于此,不妨对城市雕塑的设置建立严格的鉴定评审机制,将听取专家意见作为雕塑制作的前置程序,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从源头避免“文化次品”轻易“上市”。
强化公共文化产品的责任制
面对质疑,做雕塑的设计方以及雕塑管理方还辩称,拱手礼到底是左手包右拳还是右手包左拳,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实在是强词夺理。要知道,传统礼仪是很有讲究的,既然要用拱手礼来表现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道,就应该认真学习,准确考证,避免给民众造成误解。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不仅凸显了设计者的学业不精及城市管理者的肤浅,也降低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其实,做雕塑的设计方以及雕塑管理方之所以强词夺理,缘于骑虎难下。雕塑已经做好了并放到了公众面前,已然耗资不菲,承认错误若撤回,则又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撤回则要被大众吐槽,于是只好强撑着“鸭子死了嘴巴硬”。
然而,错误的“拱手礼”雕塑矗立在公共场合,就像一个负面广告,无异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具备宣传、教化功能,无形中起着提升群众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城市文化水准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寓教于乐更不容忽视。知错不改,固执己见,兀自一路错下去,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人文化要求背道而驰。
要杜绝此类文化“糗事”,必须强化公共文化产品的责任制。在设计定稿之初,就要广泛征询专家学者及民众的意见,杜绝设计者的闭耳塞听、闭门造车。如果错误已经酿成,则要对相关责任方进行必要的追责,进而倒逼创作者增强文化底蕴,提高创作水平;也促使城市管理者强化知识储备,提升责任意识及管理水平,审慎对待公共文化产品及公共财政支出,让城市雕塑真正成为体现人文底蕴和管理水平的美丽风景线,而非浪费公帑、贻笑大方的存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3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