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军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当代社会以日益明显的方式对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发挥作用,不同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了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阐明了其价值取向,并分析了这一特殊的校园文化类型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术自由 价值 师生互动 效果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伴随着大学的发展日益地变化和发展,且以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方式对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发挥作用。作为担负培养精英人才责任的大学教育,其校园文化势必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师生互动也将受到其影响,表现出特有的互动效果。
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理解:第一层即表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它以实体的存在加以表现;第二层即中层是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等;第三层即深层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教职工、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宏观背景下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价值选择、结构整合,对之吸纳,并以其独特形式对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及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师生互动产生影响。
而在校园文化中,核心的部分就是第三层即深层:精神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两个层次的表现形式。在精神文化中又以办学的价值取向最为重要,办学的价值取向不但是整个大学文化的理性内核,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校园文化的外在展现,如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学精神”。
一、“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分析
首先对学术自由的内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理解学术自由的内涵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术自由的主体是谁?二是在自由范围的事情有哪些?在大学中,学术自由的主体包括两类:一是在大学中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二是学生。在自由范围内的事情包括:对教师而言,他们有享有按照自己的学术爱好和学术界公认的标准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在学术活动中通过语言交谈、书信写作或出版物发表其研究成果的自由,结成学术团体参与社团活动的自由,通过出版物、口头和书信的方式与大学内外、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自由,大学教师不因其教学、研究、出版等学术活动导致地位、职务或公民权利受到威胁或侵犯;对学生而言,他们享有学习的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自由,它主要通过学分制、选课制等教学制度得以实现。因此,完整的学术自由包括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这三方面,同时又体现了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表现出其独有的价值倾向:
(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提倡批判性
正如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知识是积累性的,科学创新离不开对前人知识的继承。而科学理论的发展除了在前人基础上的肯定,还包含着对前人知识批判、否定基础上的另辟蹊径。无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正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尝试、反驳、证伪,科学才向着真理步步逼近。
学术自由提倡的就是一种批判精神,这是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观察和认识复杂的世界,用敢于怀疑的态度去学习。目前创新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学术自由中提倡批判性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锻炼了他们进行各种思维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怀疑特质。
(二)规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鼓励多元性
教育活动的开展总是围绕着特定目的和规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教学知识规范,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知识和真理对师生双方的意义都发生了较以往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一些层次较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特别是养成学生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从这一层面来说,学术自由鼓励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三)主导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重视选择性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应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的授受,教师不再是将知识的单一的层面呈现给学生,学生也不再囿于死记硬背一些浅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了解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架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选择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阶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在基础教育阶段认为是理所当然、已成定论的知识面临着重新的解释与深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十分必要,而学术自由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就是不仅要掌握对同一知识的不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现有的知识素材加以选择、整合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种学术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术内容。
(四)强调竞争与合作
世界上的所有科学家为探究现存的空间而结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在这里每个人在研究过程中都有其独立行动和自己的取向,同时每个人也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选择自己能善加利用的资源与课题,从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样一个大学尤其是“学术自由”型大学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包容多种个性化的思想、见解、方法的组织,使每个人在兼容并蓄的氛围中各尽其责、相互合作,让每个人在超越他人的同时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状态。竞争和合作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题,高级创新人才也只有具备独立的能力、与他人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学术自由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五)强调个性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所有个性都得到了发展,也不是指人们都平衡地发展到一个水平,而是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是其个人的个性、素质、潜能都得到了发展。而学术自由就是以倡导探测、挖掘、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二、“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过程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及其影响。这种互动发生的场景不同,内容复杂多样,形式丰富多彩,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师生互动的效果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宏观层面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中观层面如学校的制度、师资配置;微观层面如课程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的规模、学生的社会背景构成等等。本文就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特殊的视角,即以“学术自由”
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的影响,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从互动双方的主体地位看
按照师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划分,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2]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更强调其师生互动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学过程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自由表达的过程,不是仅仅坐在课堂里做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讲、讨论、辅导、试验、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组织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突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即给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做中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教给学生,而学生不断对教师提出问题、使教师重新思考原有的问题,进而加以改善,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通常以学术自由为文化主导的大学多为研究型大学,它们具备科研的软硬件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创新的大门。
(二)从互动的行为对象看
吴康宁教授在他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将师生互动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看,学分制将是大学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具有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学分制的特点与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如强调竞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等不谋而合。这就预示着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其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我认为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从互动行为的对象上看更强调、重视、鼓励师个互动。
(三)从互动的方式看
依据互动的方式,可以将师生互动的类型划分为:师权型互动、生权型互动、平等型互动。[3]师权型互动类型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由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的特点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但其师生互动的关系并不是最佳的,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在学生对教师人格的尊敬和遵从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4]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好的阶段,社会性活动经验丰富、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步增强,由师权型互动逐步过渡到生权型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校建设的完善,我们应该期待并促进平等型互动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孟宝禄.大学校园文化刍议[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1,(4).
[2]马维娜.大学师生互动结构类型的社会学分析[J].江苏高教,1999,(3).
[3]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4]濮岚澜,赵伟.高校师生关系:一般理论及应用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