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亚利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
  在我国古代,对教师职责最权威的论断,无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韩愈的那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老师的职责本来就是用来传授道义解答不明白问题的。但是现在的老师都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少发问。
  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我经常会喊一句:“有疑问的,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通常都是没回应。那么学生真的没问题吗?他们真的会了吗?其实不然,你走下去巡视一圈就会发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拦路虎,但很少有人会提出来。有些学生宁可停手不做也不会想到问问老师怎么办。在飞板加工时,有的学生第一根已经锉坏了,第二根还是在照老方法做,没想过去找原因或是问老师。我们的学生已经不习惯于“问”或想“为什么”,确切地说问题意识非常淡薄。
  何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着我们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有了发明,有了改进,有了我们现在的文明。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这么重要的问题意识,是谁在扼杀它呢?
  首先,我国的教育给人的印象就是考试。升学率,分数是两根无形的指挥棒。考什么,上课就讲什么。每一堂课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等一步步设计好。要问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坐在教室接受信息,跟着老师的设计流程走。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学习最终就是演化成一个分数,它决定了你以后上什么样的学校,过什么样的人生。而这分数则来源于课堂内容,评估试卷。只要搞懂这些公式,概念,题目就够了,其余的不用多想。以致于造成学生不会问,不想问。
  其次,不敢问。画九巧板平面图时,有个学生没有动手画,问他为什么不画,他小声说不会画。再问不会怎么不问问老师或同学啊,他脸通红不说话。还是旁边同桌给出了答案:“老师,他不敢问。”是的,有些学生可能胆量小,或怕自己的问题提的太简单,被同学或老师嘲笑,造成了这种不敢问的现象。
  不管是不会问、不想问还是不敢问,其实问题意识在每个学生心里都存在。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九年制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之一是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问题意识。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位教师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知识不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是听话的好学生,而是具有自己个性特长、有判断力的学生;不是得高分的学生,而是德、体、智全面发展,拥有高情商的学生;不是只知道答案的学生,而是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的学生;不是只满足课本的学生,而是会思考、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生。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钻研“学”法。既不能单纯地把知识交到学生手里,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以培养能力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要真心热心对待学生的问题
  不论学生提的问题多幼稚可笑不着边际也要去鼓励。要知道能举手提问需要多大勇气。如果不加以评论直接让学生坐下,学生心里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老师不屑理我。下次可能这个学生再也不会提任何问题了。所以应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最起码可以表扬一句:某某某,能勇敢站起来非常棒,老师期待你以后能想出更多高深的问题。
  然后,对待学生的问题还要真心。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话都抱有怀疑态度,有时候还要来试一下你老师所说的话算不算数。有一次,我在上一堂关于鲜花的研究性学习课,课上对同学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老师会把它展示出来。结果有个学生上交了张纸条:999朵玫瑰花代表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学生写这个问题明显有些恶搞。当时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把它贴到了黑板上展示了一下。学生都笑了,但后来写这个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很认真地参与了这次研究性学习。可能当时展示这个举动带给了他不小的震撼:老师是真诚的,我能不认真吗?连这个问题老师都真心对待,还有什么不能咨询呢?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多方面启发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背景资料导入”“设置悬念”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风筝教学中,我用风筝最早制作者墨子的事来设置悬念: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费时三年而成,成功了,但只飞了一日就坏了,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太重了,碰到了什么东西,等等。针对设想我就势引导他们提出问题:那什么材料能制作风筝呢?哪种材料最好呢……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提出了许多有关风筝的疑问:来源、种类、发展,等等。在中国结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欣赏了许多漂亮的中国结图片,在悠扬的古典民乐中,同学们都沉浸其中,在阵阵“好漂亮”的惊叹声,学生迫不及待的提出了自己的想知道的问题:“老师,怎么做的呀?”“老师,这都代表什么意思啊?”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从“问”的方式入手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古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了激发思维的火花,我经常在课堂上采用4人小组的讨论方法。然后总结出来后写在纸上,不是请组长来回答展示,而是让4个人中最少在课堂上发问的同学来宣读,让他感受到站起来发言并不是那么困难,锻炼胆量。其余发动学生提问的方式还有个人口问,写小纸条提问等,可以具体针对学生个人特点采用。
  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