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志方
[摘要]: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就是把文质俱佳的课文言语转化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对语言知识能听得真切、懂得深刻、说得准确、写得优美。
[关键词]:语感培养 语感训练 语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两位语言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语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人的语言感觉;从语文能力的角度说,是语言感知能力。这是学生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基本语文能力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会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比较恰当。因此,也就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读同一篇文章,语感好的人,一读就懂,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其要点和主旨;说出哪些词句写得精妙,好在何处;哪些语句有毛病,问题在哪里;写同一题材的文章,语感好的人,能做到下笔成文,文从字顺,并能对自己的文章自行修改,渐趋完美。同样,听别人的讲话,都能听得明白,很快领会其要点,并懂得言外之意。在说同一内容的话时,能做到出言不凡,言必有中。而语感弱的人,在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都远远不及前者。可见,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就是把文质俱佳的课文言语转化成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对语言知识能听得真切、懂得深刻、说得准确、写得优美。
一、促成学生养成反复诵读、认真揣摩的习惯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点出了诵读,揣摩的实质。诵读、揣摩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语言教育就十分强调诵读和揣摩。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同时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诵读,要注重诵读的方法和诵读的质量。一般来说,应要求诵读时发音正确清楚,不漏掉章节,要确定适当的语调,要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把握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感人的情景描写、巧妙的构思布局以及文章的格调、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同时,要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义、误码义的领会,语序、标点等的作用。经过反复比较、揣摩思考,进而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涵义,分辨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这才符合语感的学习心理。古人云: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其语言之美。这内在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指导学生读出语感,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感受境界,引起感情共鸣。
如学习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教师就无需讲析,只需指导学生诵读,一遍又一遍。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力求流畅;读第二遍时,体会文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第三遍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节文字,先熟读成诵,再鉴赏分析;读第四遍,思考揣摩“空中楼阁”的含义,然后分组讨论、交流看法;最后读一遍,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做摘抄。就在反复诵读、认真揣摩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有效地培养了语感。
二、适当传授理法知识与培养语感相结合
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知识等语言理法知识是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条件。它为培养语感提供了理性经验,使对言语的理解和鉴别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语感就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到高级的层次。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语感训练的内容传授必要的理法知识,以它服务于语感训练的实践,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如训练语言的流畅感,又与掌握句式、句序、句型变换、句间的逻辑关系有密切的关系;而对阅读中的情味感、形象感的训练,则应传授必要的文字表现手法的知识以及想象、联想等鉴赏方法的知识等。这样,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语文理法知识,初步理解语法规则,并用这指导读、写、听、说的实践,进一步积累有理性渗透的言语经验,这种理性经验越丰富,就能越快地促进变压器感达到高级的层次。
三、培养观察能力,丰富联想和想象
语感培养只靠诵读、揣摩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因为深切的语感来自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和联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基础,语感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取得成效。所以,叶老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人生的知识经验,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向社会、生活、自然、人生,扩大阅读范围,增强提高,形象的直觉思维才能够活跃起来。
在教读古诗文时,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只要指导学生在感情诵读中去想象那一幅画面:一轮明月朗照秋空,透过参差错落的松枝,把它的清辉斑斑点点地洒在地上;汩汩涧中清泉,映着月色,在山石上潺潺流动。正在面对月照林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时,忽从竹林中传来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原是洗衣姑娘们顶着皎洁的月色回来了。而就在此时,又忽见荷塘中莲叶纷披,纷纷作响,那是勤劳的山民们利用今晚的月光去打鱼。在感受到这些诗句所构成的生动景象的同时,也自然感受到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通过诵读很容易就能领会到作者勾画这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的用意:这犹如世外桃园处所,正是诗人的理想的生活环境。诗人不愿回到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而愿长留此地。
由于语感是学生自己通过对言语对象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所以,培养语感的最好办法当然是让他自己去接触语言,多阅读。让学生从读中体味词语境义,从读中挖掘句的言外意,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应该多讲,应有意识地对有关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以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等,让他们通过揣摩、思考、想象去填补被省略的内容。
只有经常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对语感的敏感达到郭老所说的“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的程度,语文教学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
[3]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