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玉珍
[摘要] 要推行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教师只有落实课堂在新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 教育观念 备课方式
一、教研工作方面
1.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要推行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以前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而且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以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倾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有了较大差别。这个数学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使我们感到,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
2.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后,第二步我们研究如何备课。我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就课论课的多,老师们感觉实惠,好操作。但缺乏以人为本,宏观把握教材的大教学观。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把新旧教材进行对比,找出最大的区别,再看新课程的内容选取与编排,把握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备教法和学法。怎样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备课不但要备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还要多角度,充分想象各种层次的学生会出现的不同答案,针对这些答案,教师应怎样去解决,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备课还要备教具、学具,因为本学段的学生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特征的,丰富的直观体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因而要想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就要提前把教具、学具准备好,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工作方面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是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再对文理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能一刀切,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同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勇于创新”是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1.落实课堂在新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新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几学年里,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完成各项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2.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确实有效的改革。有意识的注意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等的课堂教学。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践探索、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们都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纵观我校的课改实践与探索,我们清醒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1.学生学习不扎实
学生的思维发展跟不上,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流于形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3.配套资料少
由于配套资料少,教师在寻找资料和教具制作上花费时间多,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4.评价改革不够完善
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社会、家长还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面对新课程的评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
总之,我们必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