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电视机的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烨 邓桂萍 凌 晨

  [摘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充分调研人才市场,反复论证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对《电视机装调与维修》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团队、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视机装调与维修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一、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
  
  《电视机的装调与维修》课程是我院电子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2003年起,该课程先后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团队、教学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6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8年又成功申报湖南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段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之间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的行动领域。其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真谛所在,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迫切需求。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操作技能型,而是面向社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人才特点在专业和职业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应掌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理论和劳动过程的知识,具有职业岗位要求的通用技能和创造性技能,较强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们在进行《电视机的装调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教学核心,以职业标准为教学内容,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原则,以“双师”团队为教学保障,以持续性发展为教学目标的理念,与TCL集团、长沙佑明电子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使得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达成使学生学会工作的教育目标,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
  
  在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能力的解析,准确把握了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迁移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研究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特点,按照“行动导向、以点带面、积极稳妥”的原则,从2006年起,我院的电子技术专业先后与深圳智邦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1个班级的工学交替协议,与TCL集团公司、湖南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佑明电子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1个班级的联合办学和订单培养试点,其余8个班级在院内分别实施了两年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和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行动掌握了职业技能,获得了实践知识,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了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以能力为本位
  
  1.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进行分析、抽取、类化、序化、度化,参照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产品装调工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材选用及教学课时等方面进行了细化,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合作,根据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进行了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强调技能与工作相匹配、知识与技能相匹配,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电视机的拆装使用与整体认识→电视机电路图的识读→电视机的装配→电视机的调试与检测→电视机故障的分析与维修。根据职业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并序化了黑白电视技术、普通彩色电视技术、遥控彩色电视技术、大屏幕彩色电视技术、新型彩色电视技术以及电视机生产工艺等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以及职业特征和思维的完整性,采取了知识递进、能力分担和能力递增的方法,将学习领域分解为电视机的拆装与整体认识、电视机电路图的识读学习、电视机的装配、电视机电路的调试与检测、电视机故障的分析与维修5个学习情境,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3.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我们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电子技术发展、学生能力滞后岗位能力的现状,与行业企业专家、毕业学生建立了动态的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及时了解和吸纳了电子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应用,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编著出版了2本高职高专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编写了2本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指南、学习指南,精心打造了一整套集实物、纸质、电子、网络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或地区,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技能素质参差不齐,一般由三校生(技校、职高、中专)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组成,大多具有形象思维的智力特质:记忆力和符号识记能力较差,但思想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和探求欲,行动和模仿的能力较强,喜好通过观察和动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针对高职学生存在的上述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普适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因材施教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各项实践行动中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着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采取引导―自主学习等形式,运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教”的方式,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先后开发并实施了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任务引领法、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观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任务描述→实物展示、媒体播放→制定方案→设置情境→技能训练→总结评价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表明,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所教学生的合格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优秀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65%,相关工种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过级率由以前的85%提高到100%。

  
  五、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龙头
  
  针对《电视机的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动画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实际操作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视觉和感觉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此外,我们制作了集实物、纸质、电子、动画、录像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积极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示范高职院校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并进行了动态更新管理,学生可以利用校园宽带网、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寝室、教学一体化场所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团队――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为保障
  
  建立起以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为首、以较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是课程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此,首先,近3年本课程团队先后从社会和企业引进了2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任教师,不断充实了专任教师队伍;面向社会聘请了3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目前兼职教师占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已逐步扩大到1/3。其次,切实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了教师顶岗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相关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两个月;同时选派了4名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到深圳、青岛等国家师资认证培训基地进修和培训。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课程团队教师的职教水平和执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课程教改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七、评价方式――以形成性为依据
  
  按照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对技能、知识、态度的要求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构建了以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校内评价的主体由现场专家、教学督导、教师同行和学生组成,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体现学生对通过课程教学实际获取知识、能力、素质的情况。社会评价主要体现社会的认可度,有行业企业对学生实际工作表现的评价,实训、实习产品的价值体现,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水平证书的获取率、相应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就业与创业率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和透明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6).
  [3]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