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庞新珠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问题,变换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循序渐进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提问时,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融入到各种各样生动的具体的情景问题中去是很必要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题”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应问什么?如何问?是每一个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我认为数学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简单扼要的原则
  
  所设计的问题应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既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也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要害”,带全局。这样的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来设疑,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所提问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有思考的价值。切不可不分重点,满堂提问,放“空炮”。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切忌“磅礴”不尽,拖泥带水,所提的问题不宜过大、太空泛,防止“跑调”,在教学环节中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的引入新课中,教师问:“两平面垂直的判定有哪些?”,“二项式定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够起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作用。
  
  二、趣味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情景问题。要做到具有启发式的巧妙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例如,在讲授“指数”之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1,2,3”问:“请你利用这三个不重复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是多少?”;还有,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指数,你会很快会列式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回味无穷的吸引力,学生随着问题,自然而然地被带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了。
  
  三、易难适中的原则
  
  若所提问题过于显浅则不能反映知识的深度,倘若问题过于深奥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则会让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望而却步”。也难以起到诱导思路的作用,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有效区”。把握住了“度”,所提问题才能有效。
  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应用时,教师可结合电子班的特点提问:一个师傅新创了一个电子产品,本钱是40元,若以每个50元出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个,在此基础上,若价格每提高1元,则平均每天少销售3个。这个产品售价为多少钱时,平均每天的利润能达到最大?像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可通过交流、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这种提问,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面向多数的原则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
  例如,在引入集合的运算“交集”时,教师预先准备好两张黄、蓝的透明胶片,一边通过移动两张胶片,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胶片颜色的变化,并找出颜色变化的区域及原因。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懂得求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关键是会找公共部分的元素,同时也了解到其它学科的知识。
  
  五、层次性原则
  
  提问要把握好数学问题的梯度。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设置好梯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爬,还要有一定挑战性,拓宽视野,还可以将深层知识及规律揭示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是在单元复习时应用较多,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对整章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化、条理化。
  
  六、创造性原则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直观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设A1、A2是一个圆的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P1P2是与A1A2垂直的弦,求直线A1P1与A2P2的交点的轨迹方程。这个题目是以A1A2为x轴,线段A1A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圆的方程,建系设点后,分别求出A1P1、A2P2直线的方程,然后解方程组得二直线交点的坐标、再消去x1、y1,得轨迹方程。
  从这个习题的特征出发,对其作适当引申、推广、探索、创新,寻求一般规律。对这个习题作如下的变换、创新:
  问题1:将习题中的“圆”换为“椭圆??(a>b>0),A1A2为长轴的两个端点,则直线A1P1 与交A2P2点轨迹是什么?
  问题2:将习题中的“圆”换为“双曲线?”(a>0,b>0),A1、A2是双曲线的两个顶点,则直线A1P1与A2P2交点轨迹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探索可得:问题1的交点轨迹是:双曲线;问题2的交点轨迹是:椭圆。通过以上创新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找到求交轨一类问题求解思路规律和方法。通过上述变换、创新题目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沃尔什•萨特斯.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