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永凤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教学进度上,一年级初学阶段,一节课只有三四个生字,时间充裕,而二年级进入识字的高峰期,平均每一学期需识字400个以上,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识字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好。汉字具有明显的构字规律,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在两年的时间里学会自主识字,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学生常常把拼音字母或汉字写反。如在写拼音时,有的孩子总是分不清b和d,p和q;写汉字时,又会把“阳”“知”等左右结构的字写反,左右颠倒。有的老师误认为是学生没有用心记,或印象不深,就用反复读、反复写的方法让孩子机械记忆,但之后学生遇到类似结构的字又会写反。这其实是观察顺序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习惯于从右往左观察,但又是从左往右书写。造成写出来的字左右颠倒。纠正的办法是从观察顺序上加以指导,训练学生按从左至右(包括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课堂上,指导学生看图、看字,都要求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这类错误自然会消除或减少。
二、观察的条理性
低年级学生对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字常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只好想一笔写一笔,容易丢掉笔画、出错较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将结构复杂的字进行拆分变成几个熟悉的部件,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一部分一部分地记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的“六书”,在小学阶段出现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类。其中,由于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笔画就较多。在教学中可以举例:“家”字上半部分的宝盖头,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再如“莽”字,上边是草,下边是草,中间藏着一只犬,表示草木茂盛。这样通过讲解字的构形,单调的文字符号就变成形象的生活图画。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使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汉字构件(包括基本字、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又能对字形复杂的字有条理地观察,就可以避免每一个字都从头学起,对他们自主识字很有帮助。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还教给学生“分一分”、“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汉字拆分方法。例如:“日―白―百”,“也―他(她)”,“日―目”,“木―本”;再如“公―么”,“湖―胡”。还可以对形近汉字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例如:“密―蜜”,“跳―挑”,“哇―娃”,此外,“顺口溜”、“猜谜语”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通过有条理的观察学会分清每个汉字的构件。
三、观察的对比性
学龄儿童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而汉字笔画变化较多,这使低年级孩子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对比书写,准确分辨形近字的差别以牢固掌握。例如,“左、右”两字学生经常分不清。我在教“右”字时,就这样问学生:“我们吃饭时,通常用左手还是用右手把饭送进口里?”生:“用右手。”师:“对!所以‘右’下边是个‘口’字。”再比如,“喝、渴”两个字极易混写,我就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记住“渴”时找水,“喝”时用口。
四、观察中找规律
汉字虽各有特点,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时,不能只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应该教给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在识字的同时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如“早、星、里、春、阳、晚”这些字都与“日”有关(偏旁相同)。“日”在上或下,在左或右,要学会辨形知义。又如,有学生提出“立”字做偏旁时,为什么“横”变成了“提”。我引导学生分析,如果“立”字做偏旁“横”不变为“提”,那会怎样?学生很快发现整个字会极不协调,要么两部分相距很远,要么“横”穿插到右边部件里。教学中指导学生先比较偏旁所占的空间,再理解相互避让、相互穿插使各种笔画协调一致的书写规律,学生的书写就可以逐渐整齐美观了。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低年级就予以重视,有意识地将观察方法渗透到识字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自主识字。
作者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大兴路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