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晓敏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挫折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促进大学生求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自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受择业心理的影响很大,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大学生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008年11月,笔者对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障碍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2份,其中男生738份、女生804份。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障碍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占被调查学生的40.3%。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恐惧的心理。自卑心理比例仅次于焦虑心理,占被调查学生的20.8%,说明有些大学生过低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缺乏自信。大学生在择业时从众心理较明显,占被调查学生的20.6%,说明毕业生随大流现象比较严重。挫折心理比例也不低,占被调查学生的19.5%,说明现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依赖心理占被调查学生的15.1%,说明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从心理上树立自立意识。自负心理所占比例为11.95%,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过高估计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妒忌心理在择业时所占比例较小,说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职业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
  
  1.脱离实际,盲目攀高
  调查中选择“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希望从事的职业”时,国家机关、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是优先选择的工作单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师、公务员是最为理想的职业。这说明,目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仍然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大学生毕业时要找个好工作难度大了,但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毕业后有一份相对轻松、体面、收入高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定位不准,脱离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找工作就高不就低,影响了其顺利就业。
  2.好高骛远,不愿吃苦
  从单位选择、职业选择、期望工资等调查中,笔者明显感到大学生缺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准备,不愿到基层、劳动生产第一线工作。这些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很少,缺乏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根本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3.依赖关系,轻视素质
  在对“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有49.4%的学生认为“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是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所偏差,现在是靠实力竞争的社会,这种认识会导致大学生习惯于对问题进行外部归因,而不从自身查找原因。大学生择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建立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4.过于挑剔,标准过高
  不少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来衡量社会需求。在笔者的调查中,28.7%的学生认为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过于挑剔”,只有20.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也就是说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挑剔程度明显大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剔程度。许多大学毕业生要求高薪水、提供住房、不能加班、提供进修机会等,不考虑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导致迟迟不能就业。
  5.希望一步到位,为此宁愿苦苦等待
  “希望一步到位”是毕业生求职中的普遍心态,在调查中,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其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对就业不能一步到位的担忧。在没有明确归属感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在临时的工作岗位上做不出大的成绩,所以一部分大学生宁愿为此苦苦等待。其实,面对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间接就业或者说“先就业后择业”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毕业生可以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需求,对自身合理定位,最终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
  
  1.培养大学生广泛的职业兴趣
  在调查中,毕业生在选择希望从事的职业时,34.6%的学生选择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7.8%的学生选择的是工程师或技术员,25.7%的学生选择的是机关干部,而对于其他项的选择相对较少。在职业的分类中,有相当多的职业都与个人兴趣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职业上去,也就不可能取得职业上的成功。所以大学生应该全面理性地了解各种职业,广泛培养职业兴趣,这样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大大提高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2.强调大学生科学的个人定位
  科学定位是指毕业生在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的同时,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就业择业的大环境中,把自己放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强调自己愿意干什么,而往往忽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等因素对职业的影响。实际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大学生要通过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发挥自己个性、追求自身成功的最大可能性出发,从对未来生活进行设计、准备和选择的角度考虑来选择职业,最终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做好主动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培养进入人才市场的勇气和胆略,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其竞争力水平和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个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如定期开展“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在校大学生从入校时就应该树立就业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4.主动加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
  在调查中,几乎全部的毕业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择业恐惧”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要从生活细节着手,主动加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5.善用就业择业中的心理效应
  在很多时候,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把握好就业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忽视了心理效应对人的影响力,比如,常见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晕轮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次见面的最后一个环节或者说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十分深刻的效应。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种突出的品质或特点的深刻印象作出整体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印象的效应。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应该注意这些心理效应。在就业择业的初期,尤其是面试时,一定要通过言谈举止使首因效应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在前期因羞怯、紧张、不自信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应该在后期通过近因效应挽回“损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果能把自身所具备的优点运用恰当,通过晕轮效应弥补其他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会对就业产生有利的影响。
  责编:赵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6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