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舞蹈是表演艺术,学习舞蹈需要懂得表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他们进行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应从建立自信心开始,同时增强他们的舞蹈美育知识,以此加深学生的美感意识,培养其创造力。
  关键词:舞蹈表演 自信心 美感 投入 创造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舞蹈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而舞蹈是表演的艺术。笔者认为,在高师舞蹈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如何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自信心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以声乐和器乐为主专业考进高校的,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舞蹈课堂上他们多缺乏自信,动作伸展不开、表情麻木……因此,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首要问题。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有了自信,他们才敢于去舞蹈,才会逐渐产生表演的欲望。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学习舞蹈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其次,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的传授中,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给予引导。同时,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赏,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再次,多给学生灌输舞蹈是表演艺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表演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演出地点当然不一定都在正式的舞台,也可以在排练厅、在广场;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简单的基本功训练,还是复杂的整套动作练习,在做舞蹈动作时,就要把它当作舞台上的正式表演;让他们知道在面对观众表演时,表演者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和表情,都必须认真按照舞台表演的要求去完成,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马虎,要逐渐养成并保持“心有舞台、心在舞台”的习惯性表演意识。
  
  二、美感意识的培养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动作。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舞蹈表演能力,就必须筑牢舞蹈的基本功,掌握舞蹈美的特点和规律,培养美感意识。
  首先,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舞蹈形态。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柔韧度,培养他们各部分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为他们的表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培养和训练表演的敏锐性、精准的节奏感,既包括动作本身的节奏感,也包括乐感。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身形的动静、起伏、开合、张弛之间的过渡,动作要舒缓流畅,速度快慢、强弱的转换要柔和、协调,动作的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必须强调吻合,要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得非常默契。
  再次,要强调学生表演的风格。风格的把握是决定表演效果的关键。不同种类的舞蹈,其产生、性能与特点,特别是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告诉学生每学一种舞蹈,不仅要学会动作,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它的风格特征,并将这些运用到个人表演当中,这样的表演才有灵魂。
  
  三、投入状态的培养
  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由舞蹈演员在观众面前演绎各种舞蹈角色,而要成功地演绎这个舞蹈角色,首先要表演者思想集中、忘掉自我、投入或化身到规定的舞蹈角色的情景中,并用各种舞蹈语言来表现和完成舞蹈角色。实践中,投入能力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但对提高高师音乐学生的投入状态培养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即兴舞蹈训练。即兴是人在无意识过程中,瞬间对客观事物的感触而发生兴致,进入表现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在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投入全部注意力,不受其他的影响,使学生忘掉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演绎角色。
  第二,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意识训练。学生在表演剧目时,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而且应是角色的情感,所有的表现――悲哀、愤怒和意义指向都存在于角色身上。角色身上的情感内涵,只有当表演者进行身体四肢全身心的投入时,他作出的诠释才能被认可。所以,在训练学生投入能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去了解剧目的时代背景、剧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只有首先被肢体感受和吸收,才能变成某种智慧的能力。这时,情感的意义才能由肢体去解读、阐释。
  
  四、创造力的培养
  表演是编导将自己所编的舞蹈作品诠释给观众的纽带。在演员的表演中含有他们的二度创作,因此,要提高高师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不能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首先,注重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并且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剧情性特征,演员要将编导心中的艺术形象通过想象,然后再创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想象是进入角色的桥梁,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想象越丰富,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就会越准确、深刻,观众从表演者身上获得的情感、形象与意境就会越鲜明、具体。
  其次,培养学生的编舞能力。生命的活力在于新陈代谢,艺术的活力在于推陈出新。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要敢想敢做,勇于尝试探索新的东西。训练学生编舞的方法主要通过作品赏析和做简单的集体舞和单人、双人、三人舞的编创练习。实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编舞技法运用到自己的舞蹈里,基本上做到主题鲜明、层次清楚、动作清晰,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塑造的是学生综合的表演能力和表演素质。另外,长久以来,重专业、轻文化,重技术、轻理论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痼疾。缺乏扎实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坚持一手抓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一手抓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舞蹈教育人才。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本科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C050)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