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及解决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茹红忠

  一、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现状分析
  
  阅读兴趣指学生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主体(学生)对阅读的客体(书本)的一种心理倾向性。阅读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2002年国际学生评量计划研究报告显示:对阅读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在阅读评价中的表现都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学生,从来不为兴趣阅读的学生的平均阅读成绩是474分,这低于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标准分500分,31%的学生每天自由阅读自己有兴趣的读物,但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他们的平均得分是513分,显然较前者高;每天为兴趣阅读半小时到2小时的学生平均得分就更高,达到527分。
  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何等重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受电脑网络、影视以及不良读物的冲击,其阅读兴趣及品位呈现如下的缺失:
  1. 阅读兴趣感性化、浅层化,疏远文学名著,冷落科技文章,书刊消费偏低,花钱买娱乐及生活用品。
  2. 阅读所占时间的比重下降,用于观看影视的时间远多于阅读语言文字的时间。
  造成学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其个体差异,如智力、心理、思维等方面,也有由于教学方法僵化,评价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或难度过高造成的。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路径思考
  
  1. 传授方法技巧
  学会求知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但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求知,在阅读方面,表现在:不知怎样去欣赏一篇文章,没有掌握如精读、泛读、略读、跳读、采集等基本阅读策略和技巧,而这些基本技巧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阅读兴趣的构建以及阅读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一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阅读,阅读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4%。
  学生不会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总是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括意――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色”这样的操作流程把课文割裂成碎片教给学生,惟恐有缺失,以至造成考试时失分。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怎能会浏览、扫视和跳读呢?基本的阅读技能没有掌握,学生面对一篇新的诗文不知所措,又如何谈得上对阅读产生兴趣。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讲课文和授方法并重,必须教给学生学习各类文体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还必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减少阅读的障碍,让学生学会阅读,消除对阅读的畏惧心理,提高阅读兴趣。
  2. 体验成功味
  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阅读是消耗脑力和体力的艰苦劳动,如果不见成效,就会淡化或消减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若以近期的成功来补偿阅读的辛劳,便可以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满足,使阅读兴趣得以延续和强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环节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速度予以表扬,对在阅读中和阅读后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加以肯定,对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进行鼓励等等,都可使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后,对阅读增强兴趣。而兴趣的增强又能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去阅读,从而赢得更大的成功,如此就形成了“阅读――成功――兴趣――更好地阅读――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和谐发展的局面。总之,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进步,尝到成功的滋味,以增强阅读的信心。
  3. 创设情境场
  兴趣的萌发,受心理、生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所形成的情境场的影响。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非偶然,不少学生说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其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1)家庭阅读情境。它包括: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子女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这四个方面与学生的阅读态度有很强的相关性。(2)学校阅读情境。师生关系、课堂中使用的阅读材料以及同伴的互动等都是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校园内尽可能营造一种便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如在班内设立“阅读栏”,让学生想阅读时就能看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上采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时间多、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改进教法,尽量将阅读课文教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与感染,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喜于阅读,乐于阅读。
  4. 发挥主体性
  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授课时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这种填鸭式的教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探究的需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内根本就打不起精神来,最用功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记笔记和认真听教师分析,根本享受不到自己发现与探究的乐趣,这又何来兴趣可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尽量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中,感受作品的真善美,从而提升审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齐若兰《哪国学生会读书》,《读者》2003年第9期。
  ②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③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黄木生《让文本每时都是新的》,《学科教学》2003年第5期。
  (作者单位:淮安市楚州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0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