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玫
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幼儿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是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足以体现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行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一、认识到位,顺应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变。21世纪的人才,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行标准。德育教育不单纯局限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不打架、不骂人的行为上,而是在这基础上,扩展到教育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学会互相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下实现幼儿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二、创设环境,注重实效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行为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实施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人与环境密不可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之大。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效果,物质环境的高雅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品格,所以,我们定期根据教育内容进行环境布置,在教室的墙壁、走廊、空间等,布置各种友好相处、关心集体的画面和挂饰。室外护栏和墙面上,绘有文明礼貌、相互协作的画面,校园草场的草坪旁、围墙边,走廊里的墙壁上,都挂着有关行为习惯的警示牌。孩子们在室内及户外活动时都在快乐的欣赏、讨论、效仿,这些色泽鲜艳、生动有趣的图画和警示语,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也净化和影响着每个孩子。
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和谐融洽充满爱心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为此,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团结、进取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利用课间小广播播放规范学生行为的歌曲和童谣,利用早接待和离校时间,让学生观看儿童电视节日,让他们从中明辨是非。结合节假日,编排文艺节目,让幼儿从中明晓理理。这些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如何关心他人,一种互敬互爱文明守纪的良好个性和行为初步地形成了。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在家园合作携手共育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长期与家人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使孩子建立起一种助人为乐的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经常对亲人粗暴无理,孩子就可能厉声说话或动手打人。这些行为多次反复,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难以改掉。以上表明,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收到的效果更不同。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长的素质,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专题性的家长会,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做出正面的表牢等。家长们从中深受启发,同时,一种新型的家庭环境、家教氛围悄然形成。
三、讲究方法,效果显著
1.随机教育。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具体、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适合幼儿。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一日生活中,应从点滴小事抓起。随机教育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使学生在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学生有不良行为,如:有的小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小朋友时常欺负他人等,每当这时教师要问清缘由,及时教育,帮助改进。不能草率了解,不管不顾,应把它作为良好的教育机会。
2.深入实践。让学生走出去,亲自看一看,做有意、有机、有感、有效的渗透。既让学生看到正面的事例,又让学生看到反面的事例。组织学生到医院看一看医生的医德行为,到商店看一看售货员的服务行为,再去看守所看一看,让教官讲一讲他们为什么犯罪,犯罪的下场结果如何。正反两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为了增强活动效果,我们组织开展角色游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3.学科渗透。将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各课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不同的教育形式下,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现在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教育时常存在误区的现象,我们结合各科教材,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将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看图讲述《让座》,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助人为乐。学习《公园鲜花大家爱》,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在绘画教学中,通过观察优秀作品《小鸟的家》、《天安门》等,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细微人手,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以环境创设和榜样引导为基础,唤起学生行为意识,以日常生活、随机教育、学科渗透为方法,规范幼儿行为,通过游戏活动,促进习惯形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之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