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主题聚焦中突出阅读指导的向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桂林

  评价阅读教学,重点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明确而清晰的向度:一是看教学过程是否指向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学生发展的目标:二是看教学过程是否指向于课文主题的开掘,这是文本解读的目标。上述二维指向,前者是根本,是教学的归宿;后者是依附,是教学的凭借。
  阅读教学中如何看待主题,不少教师存在偏向。课改前,阅读教学多把主题归纳视为归宿,主题理解似乎至高无上:课改后,阅读教学多把主题理解置于脑后,主题理解似乎可有可无。上述偏向,忽视了主题对阅读指导的导向作用,对言语活动的聚焦作用。只有围绕主题进行阅读指导,教学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只有围绕主题安排言语活动,教学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因此,要切实把握好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把主题的理解手段,把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凸显主题,以主题引领阅读教学;指向主题,让主题聚焦阅读过程,以使阅读指导能突出向度,体现标度,保证力度,讲究效度。
  
  一、警惕主题旁落――让语言训练聚焦于情感
  
  《这儿真好》(苏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下册)有这么一句:“远处的小鹿啊,小象啊,小猴啊,也都划着船来了:‘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句子叙述了各种动物蜂拥而至的情景,指出了它们前来的方法。教学中,一教师安排了如下训练:
  师:除了文中的小动物,还可能有哪些小动物会来这里,它们会怎么来,从什么地方来呢?
  生:小蜜蜂展开薄薄的翅膀,从远处的花丛中飞来了。
  生:百灵鸟展开小小的翅膀,从很远的树林里飞来了。
  生:小燕子展开翅膀,从温暖的南方飞来了。
  根据提示,学生叙述都重视了动物特点的展示。这样叙述,用在科学课上也许合适,而用在这里,对促进语言感悟、提升言语能力的价值微乎其微。
  《这儿真好》写小熊种树给小岛带来了很大变化,引来了许多动物,它们对这里大加赞叹。可见,指导阅读须以环境教育为指向,以增强课堂活力:以语言训I练为凭借,以丰厚语文内涵。而上述训练,游离情感聚集,偏离课文中心,学生除了历数原本熟悉的动物外,对课文形象和情感的感悟难有长进。
  对这儿怎样好,课文未加叙述,而以一幅彩图展示。也许,这正是编者的良苦用心!为此,可围绕“这儿真好”,借助插图引导想象,充实文本形象,促进情感感悟。这样,形象构建就必然以文本语言和课文插图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语言积累为依附,以形成带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画面。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小动物们都说这儿真好,怎样好呢?请先看看图,在草地、蓝天、小河、果园中选择一个方面说一说。
  生:这儿真好!你看草地上,有绿色的小草,各式各样的野花,蜜蜂在边飞边唱,蝴蝶在边飞边舞。
  生:这儿真好!蓝天上,白云在慢慢地走着,小鸟在快活地飞来飞去。
  生:这儿真好!蓝天上,白云在飘,小鸟在唱,太阳暖暖地照着。
  (叙述小河、果园情景略)
  师:看到这些,小动物除了赞美景色美丽外,还可能说些什么呢?(生:感谢小熊)如果是你,会怎么感谢呢?
  生:小熊啊,荒岛变成了美丽的宝岛,是你的功劳,太感谢你了!
  生:小鹿啊,你用辛勤的汗水,使荒岛变成美丽的岛,为我们建造了美丽的家园,谢谢你!
  这样引导,想象表达就促进了语言形象的拓展,加深了语言情感的感悟,达到了情感熏陶与语言训练的融合。可见,语言训练是融情于语、寓语于情的精神活动,须围绕情感聚焦,借助训练拓展语言形象,丰富语言蕴涵,感悟语言情感。在这方面,教者的责任在于准确捕捉情感点,引导构建情境场,让学生在情境的拓展中构筑丰富的形象,在形象的叙述中感悟课文的情感,以促进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
  
  二、避免主题先行――让语言情感来自于语言
  
  这里的主题先行指的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未有充分感知前,教者或暗示、或点明,把语言表达的情感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司空见惯,请看《梅兰芳学艺》(苏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生齐读课题)。大家听说过梅兰芳吗?
  生: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生:梅兰芳的京剧唱得很好,我爷爷经常上网听他唱京剧。
  师:课题告诉我们,梅兰芳是怎样的人呢?
  生:是全国有名的京剧艺术家。
  师:他本来是个普通的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靠的是什么呢?
  生:靠他的学习。
  师:怎样学习呢?
  生:刻苦学习。
  师: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了吗?
  生:刻苦学习的人。
  师:对啊,也可以说是勤学苦练的人。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搞清楚他是怎样刻苦学习、勤学苦练的。在低年级语文课上,类似的现象司空见惯,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就要他们说出课文表达的情感还没有接触人物,就要他们说出人物的特点。且不说这样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是否合适,即便合适,这样简单地“告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何效用呢?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很多时候,阅读感悟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引领经历过程,要让学生在对语言的感知、语境的感受、语情的感悟中,得到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梅兰芳学艺》一文,要重点引导阅读第二节:“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对此,一教师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后这样引导:
  师:小朋友们,大家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梅兰芳是怎样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的?(生自读想象)
  师:读了句子,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鸽子在天空中飞翔,梅兰芳睁大眼睛看着它们,眼睛一眨也不眨。
  生:梅兰芳一刻不停地看着飞翔的鸽子,鸽子飞到低处,他也看到低处;鸽子飞到高处,他也看到高处;鸽子飞到远处,他也看到远处。
  生:鸽子飞得很远很远,已经看不见了,他还看着远处的天空。
  师:小朋友们,我们也来紧盯着鸽子,到底有什么感觉?(师借助屏幕出示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后说感受)
  生:起先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一会儿,眼睛就要眨了,感到受不了。
  生:开始看鸽子飞来飞去,还挺有趣,可一会儿就感到眼睛跟不上鸽子飞的速度了。
  生:我看了一会儿,就感到脖子疼了。
  师:小朋友们,我们只看了一会儿,可梅兰芳呢?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梅兰芳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常这样。
  师:从“常常”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生:梅兰芳不是一次两次地看,而是一有机会就看。
  生:只要看到天空有鸽子,就停下来看。
  生:他是早晨看,中午看,傍晚也看。
  生:他是今天看,明天看,后天也看。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想对梅兰芳说的呢?(生自由读句子后引导交流)

  生:梅兰芳啊,你练眼力,就用了这么大工夫,真不容易啊f
  生:梅兰芳啊,为了练眼力,你花了很大工夫,真不简单!
  不少教师认为,一二年级孩子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难以对课文语言进行具体解读,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语言蕴涵直接奉送。而上述教学片段,教者先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还原形象,让“紧盯”以具体画面展现,有了这些形象,学生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就是具体而形象的,对句子情感的感悟就是真实而深切的。接着,又借助动画让学生自我“紧盯”,以感受梅兰芳“常常”“紧盯”的不易,感受他的勤学苦练。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对梅兰芳说说最想说的话。这样,学生就具体而真切地感悟了语言的情感。
  可见,感悟语言情感,是教学的凭借,而不是目的;是教学的指向,而不是终结。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们感悟到了什么,而是怎样获取这些感悟的。唯如此,阅读指导才能落到实处,学生才能从阅读中得到最可宝贵的东西。
  
  三、避免主题偏差――让情节延伸融合于语言
  
  阅读《狼和小羊》(苏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上册),多数教师都会凭借最后的省略号引导想象延伸,而孩子心地善良,他们总希望出现恶狼被惩、小羊得救的结局。因此,他们的想象一般不外乎这样几种:小羊猛地一让,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就在这时,只听得“砰”的一声,猎人及时赶到,狼被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就在狼扑向小羊的关键时刻,小羊的爸爸妈妈领着一群人来了,狼见势不妙,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学生进行上述想象,本无可厚非,他们心地是善良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未展示事情的必然结果。就如一幕悲剧,顾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在结局处留下空白,供人去想象、去思考。这既是追求艺术效果,也是顺应人性之本。
  《狼和小羊》的寓意是:坏人做坏事总会找出种种借口,面对强大的敌人既不能畏惧,又要讲究斗争策略。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小羊把狼喝的水弄脏了;羊虽然“吃了一惊”,但还是“温和地说”自己在下游,不会把上游的水弄脏;狼听了“气冲冲地说”羊经常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可怜的羊喊道”,自己去年还没有出生呢。从故事情节看,狼为了吃小羊,先后两次无中生有地找出借口,而小羊由于天生懦弱,总想据理力争,而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结果必然是落入狼口。
  如想象背离事情必然,偏离课文主题,羊的幼稚和教训就不会唤起孩子的警惕:狼的凶残和无耻,就不会引起孩子的警戒。对教材解读的偏颇,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而是一相情愿地建构教材,结果必然带来教学安排的失误,带来教学预设的盲目。
  《狼和小羊》结尾的延伸,在高屋建瓴地理解了教材之后,教材处理就很可能是理智的,处理结果也一定是精彩的。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狼不想再争辩了,而是往小羊身上扑去,到底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象吗?
  生:我想,如果猎人到这里,小羊肯定就能获救了。
  生:如果小羊顺势一让,狼可能会落入河里淹死。
  生:如果有好心人从这里经过,小羊也可能获救。
  师:是啊,小朋友们都希望小羊能够获救,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但是,面对狼这样的坏人,小羊这么弱小,这么善良,以为跟狼讲道理就能得到狼的原谅,事实上能够做到吗?为什么呢?
  生:狼很凶恶,他本来就要吃小羊。他要吃小羊,还要想办法找出理由,当最后说不出理由的时候,就什么都不顾了。因此,狼肯定要把小羊吃掉了。
  生:我也觉得小羊不会获救。因为,小羊没有想出好的办法与狼斗争,只是跟他讲道理,而狼这样的人是不会听他讲道理的。
  师:是啊,像狼这样的坏人,想要干坏事,总会想出理由的。即使想不到理由他还是要干坏事。跟他们说理是没有用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们斗争。
  这样处理,既顾及了孩子向善的一面,给了他们的善良以想象的空间,又让他们从语文本身的角度去想象延伸。这样,语言理解深刻了,主题理解准确了,课文延伸才真正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对情感的真切感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