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过程管理也重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 勇

  教学管理有过程管理与终端管理(也称目标管理)两种模式。有的管理人员将二者综合使用,有的管理人员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后者以为,高考质量奖惩方案就是管住教师、激励教师的尚方宝剑,只要奖金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教师们就一定会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其实这一招只对少数人奏效,因为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在某种制度、规范、管理等的约束下才能顺利完成的。因此,只顾“年初订指标年末算总帐”的目标管理,很容易造成一旦失误就无法补救的局面,给人留下的往往是后悔和遗憾。过程管理是琐碎复杂的,特别是高中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被管理的对象多,所以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学校管理者也会有惰性思想,平时不愿意扎进繁杂的细节管理之中。一个不愿管,一个不愿被管,过程管理就会流于形式,目标管理就会备受青睐,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年复一年的后悔和遗憾。它将像一颗毒瘤一样占据人们的思想,使过程管理无法深入持久地落实下去。只重视目标管理,而忽视或放松过程管理的学校,往往成绩一般,不能形成学校特色。许多名校之所以办出了特色,是因为管理者确立奋斗目标后,重视常规管理,而且坚持不懈,将每一个管理细节都落在实处,久而久之,这项工作就成了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占据学校主流,成为学校特色。由此可见,教学管理有目标是基础,重过程是关键。
  
  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体系,是学校落实过程管理的依据和目标。没有制度,学校管理就没有标准和章法。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常规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中对教师备、教、辅、改、考、评、研七环节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对各环节的检查督办要明确责任人,对质量标准要提出量化体系和奖惩方案。总之,制度建设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过于原则而不便落实的制度实用性不大,多半是形同虚设,一纸空文。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多方兼顾,力求完善。目前,贫困地区各县市高中学校数量不多,一般两所,多则三所。由于办学资格存在等级差异,生源质量也就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同一县市高中教学质量没有可比性,而跨县市比较由于地区差异、办学条件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多大触动性和激励性,再加上高中绝大部分学校实行课任教师大循环,即从学生进校到毕业任课教师基本不变,笔者也调查过几所高中,因为上述原因,学校基础年级期末几乎没有考察过教学成绩,主要侧重于各种政策性福利津贴的发放,每月发放的奖金也是课时工作量津贴。因此,绝大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仅仅依靠高考成绩,依靠《高考质量奖惩方案》。这个方案三年一个轮回,它的奖惩依据就是高考各类上线人数。这种制度看似简单易行,实际上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忽视了三年的努力历程;其次,高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虽然意义重大,但也存在不确定因素,结果和过程不一定完全成正比,这将直接影响教师三年来的得与失,这种不考察过程的终端评价,很有可能给教师带来不公平现象;第三,这种“算总账”的纯目标管理做法,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不利于基础年级教学工作的管理;第四,对教学质量评价周期过长,过于笼统,不利于及时全面的总结并找出问题。
  所以,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1.每月核算“教师工作津贴”时不仅要考察其“量”,更要评价其“质”,将津贴作为教师工作“质”和“量”的综合评价奖金来发放,也就是将这种福利式的津贴演变成绩效型津贴。这样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学各环节的落实和效果的提高。
  2.结合高考目标,制订各年级各学期的阶段性评价体系,将高考奖金分散一部分到高一、高二各学期,把基础年级教学质量纳入奖惩范围,体现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经常性与系统性,让教师时刻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基础工作做好了,综合目标的实现就容易多了。
  3.将短线学科、教师教情、学生学情等因素一并纳入考评奖惩范围,让教师体会到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喜悦。
  4.推进“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团队精神形成,促使教师形成合力,发扬团队精神,发挥“1+1>2”的特殊
  功效。
  
  二、加强队伍建设,端正管理思想
  
  高中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干部,既是学校各项制度的率先垂范者,也是制度落实的促进者。学校配备的管理队伍成员必须是业务上的骨干,工作中的能手,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必须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管理队伍身先士卒,教职工必然会上行下效,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就不会流于形式,工作目标实现也不会困难重重。
  管理干部除需要有精良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有端正的管理思想:一是执行制度要公平,按制度办事,不做人情,不开绿灯,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勤政”,工作检查要及时,过程管理要到位,工作督办要认真,要不厌其烦,坚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更不能遇到阻力就泄气。只要管理者有决心和恒心,常规工作就能形成风气,形成特色,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就会登上新台阶,办学效益就会更上一层楼。
  三、发挥部门职能,促进过程管理
  高中学校规模一般都在2000~4000人,机构多,摊子大,事务杂。学校管理仅仅依靠领导班子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教学工作管理涉及点多、线长、面广,教务处必须充分发挥教科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下设机构的职能作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备、教、辅、改、考、评、研等七环节的落实情况必须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兑现,否则过程管理就会流于形式,“三字经”式的教案、“信天游”式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式的课外辅导、“走马观花”式的作业批改、“应付差事”式的质量检测、“订正答案”式的考练讲评、“假大空”式的教学研究等就会应运而生,不扎实的教学管理必然会形成不扎实的教学风气。基础不牢,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学校要真正把教学环节落实到位,检查评比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一两百名教师的教学常规每月进行检查,无疑工作量巨大,教务处可以考虑让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分科划片包干,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不定时随机抽查。为防止检查走过场,敷衍了事,教务处要搞好培训,做好指导,甚至有必要时进行复检,同时要求检查人员必须对被检查事项评等定级,分出不同等级。教务处对检查结果进行集中公示,并与当月津贴挂钩。检查人员的工作既要符合学校要求,又要让被检查对象心服口服。这样,不仅各部门的能动作用、管理权限得到了很好发挥,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也落到了实处,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有所保障。
  总之,过程管理是为实现目标管理服务的,有了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