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勤学也应该是“减负”的一个重要目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文件:《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学校、培训机构、家庭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定,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試次数等共三十条。(12月29日《新京报》)
  从2013年的“减负十条”到今天的“减负三十条”,数字的“加码”反映减负决心和力度的加码。然而多年的政策约束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课内减负课外增负,都在说明减负政策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牛鼻子”。
  必须看到,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对孩子升学的焦虑与日俱增,减负政策显然与这一教育需求严重冲突和对立。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书,政策却在强制减负,这怎么能够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响应呢?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负”,并与社会取得一致的认知。我们要减的这个“负”,应该是一种强加的负担,孩子感到学习累,厌学,不是“负”带来的,而是外力强加带来的。
  减负政策要求:低年级严禁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必须控制作业总量。政策的本意不是反对作业,反对多读书,而是要求教师放弃对学生学习的“强加”意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什么要减负?因为学校教育在学习管理上越权了,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教师“代劳”过多,学生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为教师而学习。
  所以,必须将学校的作业减下来,学习才能够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但是普遍存在的担忧是:孩子在家里不写作业,学习效果怎么保证,这不是怂恿孩子少读书吗?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们的政策总是强调减负,却没有回应社会关切。政策必须消除“减负就是少读书”的误读,并把减负的目的明确定义为“培养孩子勤学品质”。
  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从来不曾反对勤学,反而是极力鼓励勤学,把勤学看作是学习的第一品质。什么是勤学?无数古今中外的勤学苦读事例告诉我们,勤学绝对不是强加的学习,而是学习有了主动性的结果。热爱学习的孩子,自然不觉“十年寒窗”之苦,相反,是乐在书中,越学越快乐。可见,我们不能仅仅在减负上发力,更要在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上狠下苦功。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最易使学生滋生懒惰习惯,所以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应当作为当前减负工作的重要课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勤学品质?首先必须肯定,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值为营造勤学的大氛围提供了坚实前提。在此前提下,政府和学校应把“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文章做足做实,引导适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就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当作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淡化分数观念,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要重视家庭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重点对象,主动介入和帮助家庭教育,通过锲而不舍的正面诱导,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孩子爱上了学习,养成了勤学品质,就能在学习上心开目明,他需要什么,要不要加作业,要不要参加校外培训,要不要买教辅资料,自然心中就有尺度,“减负”也就不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