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建构 开发校本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永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主发展。课程开发权力的实际拥有使学校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相对空间,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文化建设推向必然。
一、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按一定程序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文化即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包含精神、物质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
裴娣娜教授认为,课程是一种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继承学校传统并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高中新课改使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课程与教学层面,要求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教育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而不局限于表面化、形式化、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文化活动”,从而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并使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关注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广大教师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理念欠缺。 有的学校不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认识不清,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教材”;有的学校只强调硬件的气派、现代,却未提出适合本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而没有这些,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表面化。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重新揭示、确认、彰显课程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学校自主性的文化特色,但现实是,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加工完全是技术性的,只单纯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或重新编写,没能使学校文化质变为具有自主性品质的、完整的课程文化,更谈不上体现学校文化的动态性、时代性及整体性。
三是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化。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有些学校过分注重形式,片面追求数量,认为校本课程越多越好,以多取胜,几百门校本课程让学生眼花缭乱,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整体规划,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去甚远,更谈不上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从学校文化建构的高度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范式的革命性转换,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精神实质,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校本课程虽然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但必须以一个“核心”为纲,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课程系统,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功效。学校文化就是校本课程系统的“内核”,我们必须从学校文化建构的高度去全面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种固化的、可组合的东西,而且还须关注其超越性、动态性、时代性及整体性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误读。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整体规划中就根据我校的文化特点和办学思想,将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拟定为三个领域:大文化课程、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课程、荣誉课程。并从学校文化建构的角度去探寻校本课程开发途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充分挖掘学校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背景、现实需求与文化传承;必须从师生生命成长和学校文化建构的角度去全面规划;学校文化中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提炼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对具有学校特色并形成品牌优势的“兴趣小组”和“德育活动”等进行了系统规范地课程设计,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化,社团活动目标化,德育活动系列化等途径开发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圆明园的兴衰》(我校地处圆明园),《企业实战模拟》等。
二是坚持教师为主体的多方合作开发模式。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和多方人员的积极配合,在交流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捕捉到具有学校文化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生长点”。我校就利用教师的爱好和特长,经多方合作开发出了《走进陶艺大世界》、《世界各民族礼仪》、《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
四、以文化构建的方式整体融合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学校文化构建是一个渐进和复杂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如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决策过程,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评价体系;需要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强调各方参与者在自我反思、自我体验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到课程的运行、评价过程中,自主地生成、建构一种内在的文化世界。所以,必须以文化构建的方式整体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实践,精心打造和完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体现本校。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力图重构学校文化的生存方式: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逐步形成师生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形成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因此,“基于学校文化建构”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课程文化是人们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涉及课程建设制度的变革和随之产生的新的课程产品和课程理念等。学校开发的特色课程需要创生新的、独特的、“为我所需”的课程文化。学校独立开发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系列实践活动,可以更新课程观念,增强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同时,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提炼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实践中又会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从学校文化建构的角度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升学校文化,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一零一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