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渎,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 ” 、“不” 、“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二、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三、让示范朗读起到应有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四、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学生的练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①选指导的训练点要精当;②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③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就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训练有法,学生勤奋练习领悟得法,朗读水平一定提高很快。
  五、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朗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时需要加大朗读的量(次数)。朗读的量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
  六、学会品读,读中悟情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像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地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不管是哪个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155.htm